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议政建言 > 视察调研

关于如东县、通州区、开发区产业领军型人才队伍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来源: 发布时间:2012-04-12 字体:[ ]

    根据市政协2012年度工作安排,2月下旬以来,我们围绕“加强我市产业领军型人才队伍建设”专题开展调研。调研组在听取市委组织部等10个部门情况通报的基础上,深入如东县、通州区和南通开发区(以下简称三地)调研,召开部分专家学者、产业领军型人才和企业家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在此基础上,调研组经过认真分析研究,形成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三地积极实施人才强县(区)战略,立足自身优势产业和重大项目,不断加大产业领军型人才引进、培育和使用力度,一批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加快推进,一批科技型企业发展壮大,一批产业领军型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正发挥着引领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和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

(一)政策体系初步构建。

三地均出台了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实施细则、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招才引智政策,组织实施人才重点工程,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的政策体系初步形成。南通开发区全面实施“星湖人才计划”,制订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高层次产业人才集聚的若干意见》、《南通开发区高层次人才创业启动资金管理办法》等文件,编制出台“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如东县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关于吸引留学人员来如东企业的实施细则》、《关于对工业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给予经费资助的暂行办法》等政策文件。通州区出台《“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通州区关于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的意见》、《通州区“510”高层次创业创新领军人才(团队)引进计划实施办法》及相关配套政策。

南通开发区对高层次人才来区创办或领办自主创新型科技企业,给予100-300万元创业启动资金;对创办初期3年内融资所付银行贷款利息,给予最高1000万元的全额补贴;对获市以上人才计划资助的,给予0.5-1倍的配套扶持。2011年用于人才引进、培养、资助、表彰奖励、开展重大人才工作活动的实际支出988万元。通州区设立超6000万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1000万元的大学生创业基金和4000万元的科技创新扶持资金,专项用于领军型人才创新创业、大学生创业和科技型企业建设、科研成果转化和科研载体建设。如东县设立科技发展基金、人才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政府性资金,形成政府资金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金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二)引培步伐不断加快。

三地积极实施招才引智工程,大力引进和培养产业领军型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加大产业领军型人才集聚力度。南通开发区建立“项目+人才+资金”高层次人才引进模式,2011年组织开展科技人才交流对接活动6次,组织22家企业赴西安、南京、武汉、大连、深圳、广州等地引才,组织6家企业参加全国开发区网络招聘活动;与国内外30多家人力资源、人才交流合作机构建立联系,成功在美国硅谷成立首家海外人才工作站;举办2011年留学人员创业周开发区专场活动,150多名海外精英参加活动,35个人才项目成功签约。累计引进国家千人计划3人、省双创人才18人、市江海英才计划37人,创新创业项目126个。通州区组织开展“上海专家通州行”、“接轨上海人才、智力和项目合作洽谈会”等活动,成立“通州上海人才工作站”, 40多家企业与上海高校院所的60多名专家达成合作协议;组织企业赴武汉、西安等地开展人才招引活动,先后引进各类产业高层次、高技能人才5000多名;抢抓“教授博士柔性进企业活动”机遇,成功引进省内外26家知名高校院所的77名教授博士挂职56家企业;创建北美(加拿大魁北克)招才引智工作站,聘请加拿大、美国等地的22名留学人员为“海外招才引智顾问”,连续7次举办“海外高层次人才智力与项目合作洽谈会”。如东县南通海达水产等企业引进4名博士成功入选2011年度省“企业博士集聚计划”,金太阳油脂等企业引进3名博士成为省“双创人才”,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2个。

在强势推进人才招引工作的同时,三地高度重视本土人才培养。如东县20116人通过评审成为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推荐66人参加市“226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县资助培养35名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通州区组织实施百名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引进培养计划、千名高技能人才培养资助计划、万名技能人才培训提升计划,促进技能人才梯次发展。南通开发区举办业务辅导会,开展一对一个性化指导服务,2011年共有88个人(团队)申报了人才计划;组织16名产业领军型人才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培训基地研修;举办中高级职称申报辅导会,30多家企业的182人申报了中高级职称。

(三)载体建设快速推进。

南通开发区围绕“5+3”特色产业园区,先后建成高技术中心、留学人员创业园、能达科创园等孵化器,建立1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正在规划建设智慧园、智能园、软件园和创业中心。通州区建立了16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43家市级工程研究中心;4家院士工作站、7 博士后工作站、3家研究生工作站;建立1个国家级电子元器件及材料产业基地、2个省级引智成果示范推广基地、2个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如东县拥有各类科技孵化器8家,孵化面积25.85万平方米,在孵企业124家;建立“教育部直属高校研究生就业实习基地”19家,市级留学人员创业园1家,省级院士工作站2个。这些平台有效地集聚了一批产业领军型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

(四)生态环境逐步优化。

南通开发区设立首期1亿元创投引导基金,引进总投资20亿元的龙柏投资基金,成立南通首家融升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加强对产业领军型人才的一站式和全过程服务,推行重点单位和重点人才跟踪服务制度,确立100家人才工作重点联系单位;启动国际学校建设工程;在“四海家园”人才公寓投入使用的基础上,建设“五湖家园”人才公寓;召开科技人才工作大会,授予10家企业为全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14名同志获得全区人才引荐和人才服务奖;建立人才健康体检、保健服务、法律顾问服务等制度,安排高层次人才短期休养考察活动,及时解决产业领军型人才在出入境、子女入学、配偶安置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如东县组建如东升泰科技担保公司,注册资金1亿元,为科技型企业、科技型项目和人才创业项目开展融资担保服务;设立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缓解中小科技型企业贷款难问题;多渠道宣传人才工作政策、先进典型,营造重才爱才的良好社会氛围。通州区建立领导联系专家制度,密切与高层次人才的联系沟通;研究制定高层次人才家属就业、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切实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加快推进人才公寓建设,不断完善管理和服务;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贷款融资、启动资金、项目资助等方面提供配套的资助和扶持。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近年来的大力推动,三地人才工作特别是产业领军型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明显进步,但面对基本实现现代化和“一中心三城市”的新定位、新目标和新要求,产业领军型人才队伍总量还不够大、层次还不够高、结构还不够优。

一是人才优先发展的理念尚未真正确立。一些职能部门对人才工作的重视仍然停留在口头上,对如何抓好人才工作特别是产业领军型人才队伍建设,思路不宽,研究不深,办法不多,力度不大,特别是在具体政策的制定和兑现上,思想解放不够,行动不快。

二是招引人才的强劲磁场尚未真正形成。无论是政策的吸引力、平台的承载力等“硬环境”,还是配套服务、城市功能、人文环境等“软环境”,与苏南等发达地区的差距较大,招引人才、拴心留人还缺乏大智慧、大手笔和大实力。科技孵化器个体规模偏小、缺少科研院所或高等院校等科技资源的支撑,特色产业园区和专业化创新创业平台不多,现有的研发机构和创新创业平台作用发挥不够充分。人才中介服务、风险投资服务、员工培训服务、技术支撑服务等人才服务体系建设比较滞后,创新创业的集成支持不够。无形资产入股注册难度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难以做到。高素质产业工程师、高技能“蓝领”短缺,为产业领军型人才配套的中端、低端人才合理结构尚未形成。

三是企业主体作用尚未真正发挥。从企业层面看,小富即安、怕冒风险,急功近利、立竿见影的思想观念还比较严重,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发展的思维习惯一时难以转变,对人才是企业发展第一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深,招才引智的意识性不强,积极性不高。从政府层面看,相关部门对企业的个性化分析、辅导和服务不够深入,对企业引培产业领军型人才缺少政策激励和资助,已有的优惠政策门槛高、程序多、手续繁,税务部门还向企业征收政府资助经费的税金,企业享受政策优惠的成本较高。

三、对策建议

产业领军型人才队伍建设是加快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第一引擎。“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加强产业领军型人才队伍建设时间紧迫、任务繁重、意义重大。应紧紧围绕我市产业发展重点,用拼抢项目的精神招引人才,用鼓励投资的政策激励人才,用包容会通的胸怀留住人才,用敢为人先的创举服务人才,全力加强产业领军型人才队伍建设。为此,调研组认为,在认真贯彻落实好“312”行动计划的同时,还应注意加强“四个结合”。

(一)坚持规划修编与拓展揽才平台相结合,切实增强招才引智的针对性。

应按照长三角一体化、江苏沿海开发战略和我市“十二五”产业发展规划要求,结合我市产业分类和人才现状,完善人才发展规划,全面梳理细分产业,进一步明确我市重点培育和加快发展的具体产业门类,确定招引产业领军型人才的重点方向、招引路径和具体措施,实现“人才引领产业”与“产业集聚人才”的良好互动。完善人才信息网络和数据库,建立统一的海外高层次人才信息库和人才需求信息发布平台,并与国家和省海外人才需求信息发布平台对接,共享平台信息资源。有选择地在国内外大城市建立人才工作站,有计划地组织专题人才招聘活动,推动我市科技园区、重大项目、骨干企业与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对接。尽快将南通籍在国内外名校、名所、名企工作、学 习的 教授、高工、高级研发人员、博士、博士后等高层次人才的专业特长、研究方向、专利技术、在研项目、合作意向,以及他们的团队状况、导师情况、同学同事概况等收入信息库,为招引人才提供准确的基础信息资料。充分发挥现有产业领军型人才的海内外人脉关系和社会资源,加大“以才引才”力度。不断完善人才市场服务功能,激励人才中介机构和猎头公司发现人才、挖掘人才、招引人才,实现招才引智的市场化和常态化。

(二)坚持注重海内外人才招引与加强本土人才培养相结合,切实增强队伍建设的广泛性。

充分发挥企业和园区的主体作用,依托重大科研项目和建设工程,引进一批产业领军型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组织由技术专家、风险投资专家和经营管理专家组成的专业评审组,通过函审和面审两道程序,从不同角度对拟引进的产业领军型人才进行评审,力求引进一个成功一个。秉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更求所为”的理念,激励国内外产业领军型人才来通从事兼职、咨询、讲学和科研等活动,开展技术合作、技术入股或投资兴业。引导企业以岗位聘用、项目聘用、任务聘用、项目合作等多种方式引进产业领军型人才。充分发挥已有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创新创业平台作用,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更好地吸引高层次人才。对中小企业招引的领军型人才可将其身份落户到南通大学或其他高校,获得 相应的 教授、高工职称,满足其身份需求,让其安心在企业工作。大胆探索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有效办法,吸引产业领军型人才来我市创新创业。对看中的海内外产业领军人才,要紧盯不放,多措并举,想方设法引进到位。

在做足人才“外引”的同时,还应注重人才的“内培”。要确立“自主培养、自我发展、自觉提高”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重大计划、重点工程以及科研、工程、产业攻关等项目,充分发挥领军型人才在培养人才中的传帮带作用。加强产学研合作,把人才培养与项目实施有机结合起来,培养造就一批潜在性领军型人才。推动驻通高校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加强校企合作,实现产学互动,为生产一线培养大批技能人才。建立以职业院校、企业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为载体的职业培训体系,大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选送优秀科技人员到国内外重点院校培训研修、参加学术交流研讨。

企业家是产业领军型人才队伍建设的灵魂和核心,应持续加强对企业家的培训和培养。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合作,有计划、免费地组织重点骨干企业和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家参加各类专题论坛、研讨会和培训,不断提升企业家素质,建设一支具有世界眼光、国际市场开拓能力、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社会责任感的战略型企业家队伍,推动企业由保守型向开放型转变、由家族型向市场型转变、由拿来型向开发型转变、由短期型向战略型转变,增强企业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政府应通过财政资金引导和激励政策扶持,激发企业招引和培养产业领军型人才的内生动力。

(三)坚持强化载体建设与优化服务环境相结合,切实增强领军人才的生根性。

根据我市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加强对现有开发区、科技园区和产业园区的升级指导,促进各类园区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培育产业导向鲜明、服务功能完备、人才集聚功能较强的特色科技园和产业园。加快推进国家级高新区创建工作。积极引进国内外大院名校来我市建立分支机构或公共服务平台。持续推进科技孵化器、加速器和研发机构等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完善“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三级创业产业链建设。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快建设研发中心或工程技术中心以及多种形式的工作站。从而形成各类创新创业载体相互配套、互为补充和联动发展的良好格局,有效增强人才的集聚力和承载力。资金、土地等要素优先向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倾斜。加强对各类创新创业平台运行效能的考核,真正发挥好已有资源作用。

可建立江海英才人才创业服务中心和项目促进中心,积极为我市产业领军型人才的申报评审、政策咨询、人才招聘、项目签约、公司注册、政策享用和日常工作生活等提供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服务,机构实行企业化运作,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支付工作经费。不断加大科技创业园区及其内部配套功能建设力度。加快建设人才公寓。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投融资支撑体系。切实落实产业领军型人才医保社保、子女教育、健康体检、医疗休养等制度,研究制定企业领军型人才补充保险办法,资助企业为产业领军型人才建立补充养老和医疗保险。建立海归领军人才联谊组织,丰富他们文化和业余生活。健全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组织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表彰奖励向产业领军型人才倾斜。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有效保护机制,坚决查处和打击恶意侵权的不法行为,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每年召开全市产业领军型人才队伍建设经验交流会,表彰先进典型,大力弘扬南通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宽容失败的良好风尚。建立一对一“领导与领军”挂钩的四套班子成员联系领军型人才工作制度,听取他们的诉求,及时帮助解决他们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着力营造产业领军人才在我市安心生活、称心工作、专心发展和潜心提升的生根环境。

(四)坚持完善政策体系与发挥政策效用相结合,切实增强政策享用的便利性。

在用足用好国家、省鼓励加强产业领军型人才队伍建设的财税、金融、土地等方面的政策的基础上,从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扶持、激励等方面形成更加科学、更具活力、更具吸引力的一整套政策体系。将分散于多部门的相关人才政策有机整合起来,不断增强政策的协同集成能力。切实抓好政策的落实,突出政策支持的及时性、普惠性和持续性。免征政府资助经费和奖励的税金。进一步减少审批环节,降低享用政策的时间成本、商务成本,保证政策及时兑现。自主培养的领军型人才应同样享受引进人才的有关奖励、激励政策,包括科研项目的申报与科研资金的落实、成果的评审与评奖、各种奖励与荣誉等。宽容有发展前景的创新项目及团队的失败,以更大的气魄持续给予扶持。树立“只要身体好,资历就是宝”的理念,适度放宽引才政策的年龄上限,让更多的产业领军人才为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