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议政建言 > 视察调研

关于海门市、启东市、港闸区产业领军型人才队伍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来源: 发布时间:2012-04-12 字体:[ ]

根据南通市政协十届十九次常委会“加强我市产业领军型人才队伍建设”协商课题调研方案,222 24日,港澳台侨(外事)委员会、学习文史委员会和提案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在市政协副主席顾裕岳、陈德新、殷雄、袁瑞良的带队下,赴海门市、启东市、港闸区开展调研,先后听取当地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情况介绍,与企业负责人、产业领军型人才代表进行座谈交流,实地察看产业领军型人才所在企业的发展现状。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近年来,海门市、启东市、港闸区坚持人才优先的鲜明导向,通过真心引才、放心用才、贴心护才,使产业领军型人才队伍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真心引才。海门市扎实推进“东州英才”计划,开创性地将人才工作纳入全市重点工作“季度八项竞赛”,做到人才工作目标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同考核、同表彰、同推进。2011年引进产业发展急需的硕士研究生以上人才108名、海外高层次人才29名。四度蝉联江苏省人才工作先进市,2009年被确定为中组部人才工作联系点。启东市通过实施“东疆双创英才计划”,有16名产业领军型人才入选“江苏省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引进计划”,计划数居南通各县市之首。江苏艾力斯生物医药有限公司郭建辉团队入选“江苏省科技创新团队”,填补南通市顶尖科技创新团队引进的空白。拥有一个由30多名两院院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级以上突出贡献专家组成的高级智囊团。港闸区把人才工作作为引领、支撑转型发展的“龙头工程”和基础工作。区委常委会、党政联席会定期听取人才工作汇报,专题研究人才引进与培养等方面的重大问题,同时采取检查、督查等方式,加强目标和过程管理,推进各项工作落到实处。2011年全区人才工作经费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为4.12%,增幅创历史新高。引进的“长江学者”、留美博士冯映红进入国家千人计划面试,中科院“海外知名学者”、“百人计划”入选者 高斌 教授投资创办的南通表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受到省“双创计划”资助。

(二)放心用才。海门市着力调动人才创新创业的激情,大力推进特色产业园、留学生创业园、科技创业园、企业研发机构、公共服务平台等人才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建有省级以上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11家,骨干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达65.88%。启东市把发挥各类人才作用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重奖有突出贡献的高层次人才,重奖科技创新项目,为各类人才的脱颖而出提供有利发展环境。由硕士或高级工程师创办的企业9家,其中通利智能于20119月在天交所场外市场挂牌交易。港闸区紧紧围绕重点高端产业和科技优先发展领域,以“项目+人才”的模式,有针对性地引导人才集聚创业,形成南通软件北园、紫琅科技园、牛津科技创业园等特色产业人才集聚区,集聚了省“双创”人才陆亮团队在内的数百名科技人才,及南通透明度动画设计有限公司等一批具有行业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企业。

(三)贴心护才。海门市成立东州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设立300万元财政专项扶持资金,与江苏银行合作,开展中小企业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贷款项目,2011年贷款达2200万元。实施人才安居工程,把人才公寓建设列入各地年度重点工作,明确建设规模和建设进度。定期组织高层次人才健康疗养和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启东市加强高层次人才信息系统建设,实行一人一档,专员服务,及时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政府出资邀请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猎头公司的知名学者,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每月举办一期讲座。占地250亩的滨海工业园“四海家园”人才公寓项目,全面启动建设。妥善解决高层次人才落户、就医、子女入学、配偶安置、休养考察等现实问题,全面打造舒适的生活居住环境。港闸区建立区领导联系重点人才制度,使人才做到“无忧创业”。区、街道、开发区、特色园区全面建立人才工作服务站,成立人才服务专员队伍,对关键人才实行一对一专人专线服务。减免创新创业人才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免费提供创业工作场所、住房。许多做法多次在《党建导刊》等国家、省、市媒体上作专题报道。

总体来看,3地产业领军型人才队伍建设仍面临人才总量偏少、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科学评估机制有待形成等问题。具体体现在“三重三轻”上:

(一)重海外学历轻国内文凭。现行的人才政策高度重视海外人才的引进,但对国内的同等人才却不能一视同仁,资金奖励上明显不同,存在使用上不平等、待遇上不公平的现象,挫伤了国内本土科研人员的积极性。2011年,省“双创人才”入选者中,拥有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占总人数的81.84%,两项指标均创历史新高。另外,在设定的奖项中,工业类是重头戏,而农业类的奖励则相距甚远。如引进工业类的博士在省里可以获取100万的资金支持,但农业类的博士只有30万。资金上的差距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的去留。对培养本土的产业领军型人才重视不够,既缺乏长期的培养规划,又缺乏激励措施,更舍不得投入。

(二)重待遇引才轻载体创新。各地党委、政府在人才引进上高度重视,政策优惠,投入舍得,待遇优厚。但人才的成功引进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实现产业领军型人才的生根需要载体平台的有力支撑。各地现有的重大科研机构较少,创新创业载体不足,尚无一家为高层次人才服务的“猎头”公司。产业整体层次不高,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上规模的新兴科技产业相对偏少,产业结构对产业领军型人才缺少吸引力与承载力,使事业引人、事业留人难以落实到位。参加座谈会的代表反映,因为我市公共技术设备和服务平台的不足,一些企业只能频繁往返于苏州、上海、深圳等地的试验平台,增加了创业的成本。融资的服务滞后比较明显,风投创投机构屈指可数。

(三)重政府主导轻企业主体。上面热而下面冷是当前产业领军型人才队伍建设的突出问题。企业的主体意识普遍不强,参与产业领军型人才开发的主动性欠缺。长期以来,地方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靠的是投资拉动,真正靠企业自主创新驱动产业提档升级的很少。一些企业在引进产业领军型人才上,因成本和风险等实际因素而踌躇徘徊,更多的是企望小投入,大回报。有些不愿承担人才投资成本与人力资源投资风险,总想坐享其成,挖其他企业人才墙脚;或者等到人员空缺影响正常运作时才急急忙忙向外界招聘,由于时间仓促,很难保证录用人员的质量。调研中某地反映,企业的“不需要”已经成为产业领军型人才引进的一大隐痛。

调研组认为,加强产业领军型人才队伍建设,需要营造好招才引智环境,拓展好人才发展空间,提供好创业发展舞台。建议要在“远”“深”“实”“硬”四方面下功夫:      

(一)认识上求真质,往“远”处想。在宣传“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深度上下功夫,尽快形成“政府关心、部门齐心、企业热心”的新格局。一是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只顾眼前、不想长远,只满足于当别人的“组装车间”和“加工基地”,而没有自己的技术和主导产品,就永远摆脱不了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最终只能被市场所淘汰。企业要生存、求发展就必须从长谋划,尽快引进和培养能掌握关键技术、能开发名优产品的产业领军型人才,并使之真正成为企业竞争力的中坚力量。二是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南通已经站在新的起跑线上,经济发展方式正在由投资拉动向创新驱动转型。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经济转型升级,迫切需要产业领军型人才加盟。各级政府要把产业领军型人才工程作为战略工程来抓,像抓招商引资工作那样抓招才引智,像抓项目建设那样抓智力引进,努力去寻找人才、招揽人才、服务人才。三是区域竞争发展的需要。日前,以南京、无锡、苏州、常州、镇江等5市为主体的苏南规划上升为国家层面重大战略规划。毋庸置疑,苏南5市将会在争取发展政策上有新的突破,这给南通带来新的发展压力。面对激烈的区域竞争,我市需要大力引进和培育产业领军型人才,着力提升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

    (二)举措上出真招,往“深”处谋。产业领军型人才作为最宝贵、最紧缺的人才资源,已成为国家之间、地区之间发展竞争的焦点。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我市应结合实际,凸显特色实力,与其他城市形成错位竞争。一是夯实人才载体。重点围绕科技创新载体、服务业集聚区、特色产业基地、主导产业链建设的目标要求,抓好科技孵化器、留学生创业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加快形成园区、基地、企业三级科技创新体系,为产业领军型人才来通创业就业提供一流平台。加强与国内外著名高校、科研机构、大型企业、跨国公司、中介机构的联系和合作,鼓励来我市设立分部或分支机构。二是编制人才目录。紧紧围绕我市“十二五”规划中的重点领域、重大专项、重大关键技术等方面,编制急需产业领军型人才目录,明确引进的目标、方向、步骤和要求,为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提供依据。充分发挥国际友城、友协、海外同乡会、海外留学生工作联系点等社会资源作用,建立国内外、各行业产业领军型人才信息库。在留学人员和华裔人才密集的国家和城市,设立留学人员及外籍人才工作站或联络处,加强与海外留学生组织、华人团体,特别是南通籍产业领军型人才的联系和沟通。三是推进人才培育。深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境内外人才培训机构的合作,加快产业领军型人才培育基地建设,定期选送人才到基地参加培训。对产业领军型人才参加国际学术交流研讨活动,经国家外国专家局批准立项的出国(境)培训费用,由政府给予适当资助。要重视本土潜在产业领军型人才培养,把他放到和引进海外产业领军型人才同等重要的位置,促进潜在产业领军型人才由潜变显。

    (三)服务上用真情,往“实”处做。落地人才能否留住、落户项目能否转化、落成企业能否发展壮大,优质、贴身的创新创业服务是基础。一是创建风险投资基金。大力发展各类创新创业风险投资基金,扩大政府引导基金总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风险投资。积极引进国内外的风险投资机构,加快实现县(市)区风险投资公司全覆盖。建立创新创业风险投资的风险补偿机制,支持创新型企业股权回购,拓宽风投公司股权退出渠道。二是创建国际化人居环境。针对产业领军型人才的特点和实际需求,在市区、县城建设若干个国际社区。该社区除有较高标准的住宅、优质的环境、周到的服务外,还要有相应配套和完善的国际学校、国际医院、美食街、体育休闲设施等。三是创建多层面联系平台。实行县(市)区党政负责人结对联系产业领军型人才制度,及时了解其思想状况、工作情况和发展需求,有效解决工作、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推广港闸区一对一专人专线服务的做法,及时提供必要的服务保障。依托南通人才网站,定期发布人才供求信息,为产业领军型人才提供网上项目申报、政策兑现、办证办事等服务,实现人才服务信息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制作《产业领军型人才来通创业服务指南手册》,让产业领军型人才更快捷地掌握创业应了解的基本政策。

    (四)考核上动真格,往“硬”处抓。以健全的机制、过硬的考核手段,保证产业领军型人才的招引培养工作落到实处。一是建立人才工作目标考核机制。苏州昆山市“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做法值得学习。把实施“产业领军型人才队伍建设工程”,纳入各县(市)区、经济园区和牵头部门的整体工作统一部署,细化分解目标任务。对各县(市)区、经济园区和牵头部门党政一把手相关指标完成情况,实行季度通报、半年点评、年度评优,并将考核结果折算分值纳入各县(市)区、经济园区和牵头部门一把手的绩效考核体系,作为科学发展综合考核评估的重要内容。二是建立企业主体责任机制。在资助产业领军型人才个人的同时,把资源向支持产业领军型人才所在企业和项目倾斜,重点对引进培养产业领军型人才的企业给予专项资助、表彰奖励,充分调动起企业主体的积极性。对引进产业领军型人才或团队的企业,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全额或按一定比例奖励给企业。采取政府与企业合作,按比例实施有偿投入的办法,引导企业对产业领军型人才实行股权、期权激励,允许产业领军型人才以技术、专利等智力支出作为技术开发费投入,使产业领军型人才团队与企业实现积极联动。三是建立人才评价机制。要从重学历、重资历向重实绩、重贡献转变,打破目前人才评价中的“海外化”、“证书化”倾向。针对产业领军型人才不同的行业特点、职位和职业要求,采取差异化考核方式,分别制定详细的绩效量化评分标准,为产业领军型人才的选拔使用、绩效考核打好坚实的基础。考核指标不仅注重个人业绩,更注重产业领军型人才对所在团队的引领带动作用。上海市杨浦区“三方两审”(技术专家、创投专家、产业专家,书面评审、现场路演)的评价机制值得借鉴。在现有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等各种荣誉称号评选过程中向产业领军型人才倾斜,使其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