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议政建言 > 视察调研

关于如东县、通州区、崇川区加快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情况的调研报告

来源: 发布时间:2011-09-22 字体:[ ]

第三调研组

 

为进一步了解我市“加快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的情况,根据市政协十届十五次常委会议协商课题调研安排,81719日,市政协副主席张庆平、张永凯、赵闻斌率第三调研组赴如东县、通州区、崇川区(以下简称“一县两区”)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一县两区”在加快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方面的创新做法

今年以来,根据《南通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新兴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南通市推进新兴产业发展目标管理考核办法》要求,“一县两区”创新举措,狠抓落实,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1.调整产业定位。产业定位是加快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的基础。对照南通市七大新兴产业分类标准,如东县现有规模以上新兴产业重点企业99家,涉及5个行业大类和22个行业小类。在手、在建的新兴产业项目45个,计划总投资530亿元,主要集中在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智能装备及智能传感四大产业领域,其中已有18个项目开工建设。通州区把原来的家纺服装、机械电子、船舶海工、轻工食品、新能源五大产业调整升级为现在的机械装备、船舶海工、现代纺织、食品加工四大支柱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电子信息与物联网四大新兴产业。崇川区已初步形成了海洋工程、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等五大新兴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为发展新兴产业奠定了重要基础。

2.强化组织领导。“一县两区”都根据《南通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新兴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制定了推进新兴产业目标管理考核办法,成立领导小组,明确人员、明确目标、明确责任,全力推进区域内新兴产业发展。如东县制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沿海开发五年计划行动纲要》和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智能装备及智能传感产业、软件和服务外包等新兴产业发展的专项规划和行动计划。通州区以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为重点,组织实施“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和“传统产业升级计划”。强大的组织推进机制,为新兴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3.注重大企业培育。近年来,“一县两区”进一步加强运行监控、数据分析和跟踪服务,加大重点企业培育力度。通州区与302010年应税销售超2亿元的企业签订培育计划,其中22家为新兴产业企业。该区强势推进项目主题竞赛活动和“双百”项目集中开工活动,投资完成量不断扩大,投资结构持续优化,新兴产业项目质态不断提升。

4.发挥载体集聚作用。如东县进一步明晰五大载体的产业定位、发展目标和赶超坐标,通过政策扶持、规划引导、差别化发展,将五大载体作为全县招引重大项目、发展新兴产业、促进转型升级的主平台。提出洋口港经济开发区近超大丰港、远追连云港,如东经济开发区近赶海安经济开发区、远学昆山开发区,沿海经济开发区近超盐城滨海、远赶上海金山,东安科技园区近赶通州滨海、远超广东四会,沿海旅游开发区近超连岛度假区、比肩珠海海泉湾。明确的目标和清晰的发展思路,为充分发挥载体的集聚作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提升科技创新层次。坚持走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自主创新相结合的“三自”创新之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通州区已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2家,其中,新兴产业企业有8家;省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6家,其中,新兴产业企业12家;聘请省内外26家知名高校院所的77名教授、博士,挂职通州56家企业。崇川区新建和拟建中科院、南大、南工大等国家及高校研究院3个,院士、博士后工作站4个;2010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奖3项;全区专利申请量3296件,其中发明专利占比达30%,全市领先。

二、现阶段“一县两区”在加快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方面存在的难点

对照新兴产业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产业定位,调研组认为,“一县两区”在加快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有些是县区层面能够努力做到的,有些则需要市级或更高层面才可能完成。主要难点有:

1. 空间不足制约产业发展。以崇川区为例,该区用于发展工业的总体空间不足,发展新兴产业的空间更加紧张,这是该区发展新兴产业以传统企业转型升级为主、新引进企业为辅的最主要原因。此外,现有的新兴产业老企业拓展空间不足。如:中远船务、中远川崎、醋纤等大型企业周边土地已基本用完,严重缺乏进一步做大的空间;万达锅炉、金通灵、柴油机等公司也是借助企业搬迁才争取到有限的发展预留空间。崇川科技园载体分散,科技园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的载体以回购和租赁现有建筑为主,功能配套不完善,与发展新兴产业的要求不相适应。如东县和通州区则体现在用地指标严重不足上。

2.缺少重大项目、重大企业的有效支撑。从“一县两区”新兴产业企业规模和数量上看,呈现两个明显特点:在某个领域拥有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但是数量不足;在某些领域拥有相当数量的企业,但规模普遍较小。整体而言,重大项目、重大企业支撑力度较弱,新兴产业集聚效应还不明显,产业链不完整,影响竞争力。

3.人才引进力度亟待加强。按照江苏省的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新兴产业专业人才的缺口将超过100万,伴随新兴产业发展始终的必将是一场激烈的人才争夺战。我市虽然拥有一定的人才基础,但是与苏州、无锡、泰州等地相比,进一步引进人才的力度还不够,特别是缺乏完善的领军型人才、紧缺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引进机制。现有的个别引进人才规划、措施在制定时就显得气魄不够、力度不大,在起点上就落后于先进地区。

4.规划引领、考核导向有待商榷。通州撤市建区后,南通大市范围的产业规划必须做出相应调整。现在3年过渡期将满,市区范围内4个行政区的产业定位还不够明确,已经影响了市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对加速沿江沿海开发、加快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极为不利。对不同功能定位的4个区,没有制定差别化的考核指标,极易引起低效率、高浪费的同质化竞争,为强化各自的产业载体功能埋下了隐患。

三、对策建议

根据我市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的现状,结合“一县两区”调研情况,委员们提出如下建议:

1.理清发展思路,警惕走入“误区”。一是要避免脱离传统产业来发展新兴产业。新兴产业的发展不能凭空而出,而是通过新技术的产业化和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实现产业的升级换代,要把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结合起来。不能因为一些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相对不太紧密,就完全摈弃传统产业,“重打锣鼓、全新开张”。二是要防止在少数项目上重复建设。各县市区都有自身的优势,在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人力资源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发展新兴产业的过程中,要找准自己的优势,避免一哄而上的同质性竞争或产能过剩等问题。市级层面更要做好引导、分流、均衡工作。三是要跳出发展传统产业的思路来发展新兴产业。要尊重市场规律,避免干预过度。要为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提供研发支持,打造产业化创新平台,不能把新兴产业发展当成新一轮低附加值制造业来发展。要在扩大新兴产业市场需求上发挥一定作用。在支持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要有思路创新、政策创新和制度创新,始终明确政府在新兴产业培育中引导、推动的角色定位。

2.放大区位优势,适时调整区划。一是放大沿江沿海优势。在全面推行“省管县”之前,应积极向上争取,扩大市区的江、海岸线,进一步加快沿江沿海大开发的速度。可考虑从做大船舶海工产业板块、拓展开发区发展空间的角度出发,将沿江通州区与如皋市、开发区与海门市交界的部分乡镇适度进行乡镇撤并,进一步扩大市区的江岸线。从加大沿海开发的力度出发,将通州区与如东县、海门市交界的部分乡镇进行撤并,拉长市区的海岸线。二是及早考虑市区4个区的行政区划调整方案,适时组织报批、实施。应从均衡发展空间、打造宜居城市、合理布局产业、减少重复拆迁、兼顾长远发展等多方面因素考虑区划调整后市区总体规划的适应性修编,为加快我市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发挥好规划的引领作用。三是尽快研究跨通州区、海门市的乡镇合并办法,打造南通的“家纺航母”。可借助我市“强化载体建设”的契机,将通州区志浩(面料市场为主)和海门市叠石桥(成品市场为主)两大家纺市场,从镇村区划上进行重分,成立南通家纺工业园区,解决这一长期因所属区、市不同,而影响两个市场做得更大、发展得更强的“老大难”问题,真正打造出一个世界级家纺先进制造中心、创意中心、集散中心。

3.创新政策支撑,实现有效扶持。应进一步创新和尽快完善产业、财税、金融、土地、投资等方面的政策支撑体系。一是制定分类扶持的产业政策。县(市区)之间以及4个区之间体制和资源的差异很大,市发改委确定的6大新兴产业性质差异也比较大,因此,对不同地区、不同产业的扶持政策需要差别化,有针对性。二是制定财税优惠政策。可对从事新兴产业的企业实行差别税率、税收减免,企业所得税享受“三免三减半”优惠。三是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建立和完善重点项目“上门服务”制度。四是设立新兴产业重大专项资金,整合技改、科技、人才等各类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制定专项引导资金管理办法,加大科技成果转化、中间试验、平台建设、示范工程、风险投入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五是出台企业跨区域发展税收分成机制。应从有利于产业集聚和单个企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减少政府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干预,避免市域范围内的同质化竞争,实现全市范围内发展新兴产业的资源优势互补,加快产业的做大做强。六是改革现行考核办法。可加大对县(市区)政府有效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的考核力度,而不是仅用统计数据上的简单对比来衡量县(市区)政府的工作量,应实施与扶持政策相对应的差别化考核。

4.强化人才引进,加快人才集聚。引进非常之才要有非常之道。只有真正把集聚高端科技人才作为实施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的关键举措,才能确保高端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一是要优化现有的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应逐步提高优惠政策的透明度和可操作性,进一步加大我市引进高端人才优惠政策的宣传力度,充分发挥优惠政策吸引人才的作用。二是要提高优惠政策的可信度。可从打造诚信南通入手,进一步提升各级政府、企业单位的诚信度,确保在人才引进过程中优惠政策的一致性。要坚决杜绝那种“说了不算,来了再说”不讲诚信的行为。三是在创造有利人才集聚的良好环境上下真功夫。把“给舞台、给政策、给服务”落到实处,在解决具体问题上体现“包、容、会、通”的“南通精神”。“包”就是要为高端人才全面解决好后顾之忧;“容”就是想方设法满足高端人才在资金、政策、分配等方面的合理要求;“会”就是要有解决好除研发以外事务性难题的能力,为高端人才创造一流的发展环境;“通”就是要灵活处理好诸如“人才来去自由”、“柔性引进”等介于可与不可之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