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委会议 > 市政协召开十届十五次常委会

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我市新兴产业应进一步处理好几个关系的建议

来源: 发布时间:2011-09-22 字体:[ ]

第一调研组

 

根据市政协常委会议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我市新兴产业”协商课题调研方案安排,8月初以来,市政协主席王德忠带领调研组在听取专家讲座、市经信委等8个部门情况通报的基础上,深入海门、启东、港闸三市(区)调研,召开部分专家学者、企业负责人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在此基础上,调研组经过认真分析研究,形成调研报告。

一、三地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海门、启东、港闸三地抢抓发展机遇,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精心培育和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取得了较好成效。

1.抓规划,突出载体打造,夯实产业发展支撑力。启东市合理确立“两区三园一带”功能定位,整合、优化、提升各工业园区功能,致力打造企业集群发展的有效载体,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智能装备和海洋工程产业。海门市委托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编制了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服务外包5大新兴产业,明确“一核四极四片区”的新兴产业发展布局,对未来5年新兴产业的发展作出了具体部署。港闸区加快推进“一区一城两带”特色载体建设,重点打造新材料、智能装备、新医药等产业,着力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

2.抓选资,突出项目带动,增强产业发展源动力。海门市组织编制新兴产业招商重大项目指南,明确招商主攻方向和重点对象,落实了一批重大项目,一批央企投资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启东市把招引世界500强、知名跨国公司、央企总部和上市公司作为招商选资的重中之重,全力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龙头型、基地型重特大项目,一批新兴产业项目成功落户。港闸区紧盯新医药、新材料、软件和服务外包等产业的重点领域和发展方向,加强与国内外在新兴产业领域具有领先地位的科研院所和研发机构合作,引进优质资源和优势企业。明确专门机构、专业人员负责新兴产业招引。集中人力物力,全面加快新兴产业项目建设步伐,通过项目的突破加快新兴产业发展进程。

3.抓创新,突出培大扶强,提升产业发展竞争力。启东市加大对重点骨干企业的技术改造扶持力度,帮助企业用足用好国家对购买国产设备、进口设备退税的相关政策,对当年购买先进设备500万元以上的企业给予奖励,2010年共兑现设备奖励资金400多万元。加强对工业企业引进人才的奖励力度,企业招用本科生、硕士、博士,三年内,财政每人每月分别补贴500元、1000元和3000元。港闸区每年举办大型产学研合作推进活动,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加强合作,组织实施前沿性技术研究、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实施新兴产业龙头企业发展计划,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成长性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打造一批具有行业竞争力、引领产业发展的创新型龙头企业(集团)。全面梳理成长性好的新兴产业,排出上市的阶段性目标,出台一系列鼓励企业上市的优惠政策,推动企业上市。海门市大力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不断完善和拓展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功能。每年利用“金花节”契机,组织开展产学研洽谈活动,鼓励和引导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产学研合作,着力构建以资产为纽带、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以现代企业制度为规范的“三位一体”产学研联盟。去年全市达成新兴产业产学研合作协议170多份,转化为实质性实施项目82个。大力实施“东洲英才”计划,引进领军人才、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4.抓服务,突出要素供给,强化产业发展保障力。海门市重点实施科技园区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双提升”、大企大园大学大所引进、全社会研发投入翻番、企业研发机构推进、知识产权创造与保护、产学研合作、产业提档升级、招才引智等“八大行动”,通过创新驱动促进新兴产业更快发展。港闸区在政策、土地、资金等要素配置上向新兴产业倾斜,为新兴产业落地和发展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条件。积极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和杠杆效应,充分发挥担保中心、小额贷款公司的融资功能,组建科技银行,不断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大力推进“项目+人才”引进新模式,举办“中科院微物所——牛津科技创业园战略合作签约仪式”等活动,为高层次人才及项目与企业对接搭建良好平台。建立服务专员制度,为各类人才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注重城市功能配套和完善,为新兴产业发展打造良好环境。启东市成立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研究制定新兴产业发展年度计划,建立完善考核机制,对重大新兴产业项目实施领导挂钩推进机制,为加快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在总结成功做法的同时,调研组也发现,在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过程中,三地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规划布局水平还不高、整体规模还不大、板块特色还不靓、龙头企业带动能力还不足、企业创新能力还不强、领军人才还不多、扶持政策的针对性还不够。究其原因,主要是:思想观念有待进一步解放,人才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要素制约有待进一步破解,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创新,行政推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应处理好的五个关系

新兴产业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加快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是我市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调研组在深入调查和认真学习市政府相关调研报告的基础上认为,要加快培育和发展我市新兴产业,在“明确一个导向,狠抓两个关键、构建三大平台,推进四个一批”的同时,还应进一步处理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关系。

1.进一步处理好全面发展与重点突破的关系。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国家提出7大产业,我省提出6大产业,我市提出7大产业。为了加强与上位规划的无缝对接,以便有更多的项目进入国家、省规划之列,充分享受相关政策扶持,各地把需要发展的新兴产业尽可能考虑得全面一些,不放过每一次发展机会,这种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意识和举措值得肯定。但是,全面开花,势必分散力量。发展新兴产业应坚持全面发展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根据各自的区位特点、自然禀赋、产业基础和科教资源,选择一些条件比较成熟的产业尽快实现核心技术突破,形成产业集群发展。我市发展海洋工程、新能源、新材料、智能装备、电子信息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较好的产业基础和一定的人才优势,这些产业应作为优先发展产业加以重点扶持,实现重点突破,使之成为我市的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对于尚处于产业化初期、社会效益好、市场机制一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的新兴产业以及重大技术和产品,要加大跑部跑省力度,挤进国家、省重点专项的“笼子”,争取上面政策和资金扶持,加快研发成果的产业化、商业化,拉动产业发展。

2.进一步处理好自发式招引与集聚式发展的关系。目前,我市新兴产业还属于自然集聚而成,规划布局基本建立在原有的自然板块上,7大新兴产业在各县(市)区都有涉及,彼此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产业趋同现象,产业定位、产业结构缺乏互补性和协同效用,除船舶海洋工程受江海岸线要素约束相对集聚外,其它产业集聚度不高,“小而散”问题比较突出。应按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兴产业集群培育的内在要求,科学制定我市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专项规划,对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进行前瞻性布局,并强化规划的指导性、约束性和权威性,通过政策扶持、考核激励,引导各地立足自身产业、人才、交通、土地及资本等综合条件,在最有基础、最有条件的地区发展最恰当的新兴产业。通过产业的集聚发展,吸引相关公共研发平台、公共技术平台、公共检测检验平台、公共科技信息平台、科技企业孵化服务平台等创新平台集聚配套,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集约利用和效率的最大发挥,打造一批“区域特色、行业品牌”的产业集聚区、发展带,形成错位竞争、协调发展的崭新格局。

3.进一步处理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发展新兴产业的关系。传统产业是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的重要基础,船舶及重装备、精细化工、纺织服装、轻工食品等传统产业是我市的支柱产业,应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我市的传统产业,在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现有产业链前延后伸的过程中,发现、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通过做强传统产业,为新兴产业提供坚实的产业基础和经济基础,通过发展新兴产业,持续带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实现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互动发展。

4.进一步处理好企业主体和政府主导的关系。产业是经济的基础,企业是经济的细胞,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的核心环节。受人才、技术、工艺和材料等多种因素制约,我市现有新兴产业企业普遍缺乏核心技术,主要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仍依赖进口,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迫在眉睫。应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企业深化产学研合作,建立稳定的校企联盟,努力使院校的科研优势转化为我市的生产力优势,院校的成果优势转化为我市的产业优势,彻底改变企业存在的“重设备轻研发、重引进轻创新、重眼前轻长远、重制造轻创造”现象。大力增强集成创新和联合攻关,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支撑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掌握相关知识产权,提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同时,要发挥好政府在加强规划引导、政策激励、组织协调和环境打造中的主导作用,构建完善的综合服务体系,强化科技服务和金融服务,推动企业技术研发和市场推广。要对现有的各类扶持政策进行一次梳理,对涉及到多个职能部门的政策进行整合集成,使各种扶持奖励政策一目了然,便于操作,并努力将事后贴息、奖励变为事前、事中扶持。规范和减少行政审批环节,使项目立项、报批等环节的办理流程更加简便、高效。遴选一批具有较大规模优势、较强创新实力、具备发展潜质的骨干企业,采取“一企一策”,加以重点培育,加快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企业真正成为创新需求、研发投入、技术开发和成果应用的主体。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兴产业产品列入政府采购目录,优先予以采购,充分发挥政府采购的激励作用。当前,要认真宣传、贯彻落实好省政府刚刚出台的《关于加强企业创新促进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把政府送给企业创新的“大礼包”在第一时间送到企业手中,着力推动企业以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为重点的自主创新能力的快速提升。

5.进一步处理好竞相发展与合作共赢的关系。在新一轮发展机遇面前,各地都有“抢先发展,先行先试”的思想,投资冲动非常强烈,存在着新的布局雷同、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隐患。为了尊重、保护和引导各地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应结合沿海开发战略,在财政“分灶吃饭”的大背景下,创造性地研究制定包括税收分成、业绩分报在内的利益共享、分配和补偿机制,不断增强各县(市)区的全局观念,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充分激发各种活力,在共建共享的前提下,统一对外招商,统筹项目落户,实现新兴产业在市域范围内的优化布局,持之以恒地打造区域产业特色。建立和完善覆盖新兴产业的统计指标体系,全方位统计新兴产业有关数据,客观真实地反映新兴产业发展情况,为政府决策及时提供准确信息。依据产业发展规划和专项规划,科学制定和完善考核目标体系,把科技创新、科技投入比重、产业创新、合作共建等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强化对各县(市)区的个性化、差别化、特色化考核。同时,应将相关职能部门纳入考核范围,进一步改善政务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全社会推进新兴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