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习借鉴外地的经验做法,加快我市新兴产业发展,
一、主要特点
苏州、无锡两市新兴产业发展起步早、起点高,扬州市新兴产业发展力度大、势头猛。新兴产业在三市均形成一定规模,且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越来越大,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2010年,无锡市八大新兴产业实现营销收入4103.7亿元,同比增长28.2%。苏州市制造业领域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7100.6亿元,同比增长29%,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28.9%。三市紧扣发展创新型经济的战略思路,抓规划、抓统筹、抓落实,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同时,形成了新兴产业的先发优势。
一是坚持高端引领,实现重点突破。三市抢抓全球新兴产业发展机遇,抢占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实施产业高端战略,形成较为鲜明的产业特色。无锡市重点加快发展光伏产业的太阳能电池及关键设备、物联网产业的无线传输、微电子产业的芯片设计和制造等高端环节,集中力量攻克高端技术,培育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尖端产品。光伏产业、微电子产业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物联网产业在载体建设、企业和人才及科研院所集聚、示范应用等方面形成明显优势。苏州市以“绿色、低碳”为导向,集中力量、集中资源、集中政策,优先培育和发展以重大技术突破、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的新兴产业,提出实施新能源、医药及生物技术、新型平板显示、智能电网等四大新兴产业跨越工程。新型平板显示产业的规模始终保持全国领先,纳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稳居全国领先地位。扬州市确定的新兴产业主要包括“三新一网一书”,即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智能电网和电子书。目前,光源产业、太阳能光伏产业已经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建成半导体照明、绿色新能源和智能电网三个国家特色产业基地。
二是注重招才引智,强化人才支撑。三市充分认识到,产业的层次取决于人才的层次,高端产业需要高层次人才支撑。无锡市在人才管理体制、政策法规、公共服务和综合环境等方面大胆创新,建设“人才特区”,做到引进来、留得住、见成效。在“引”上花气力。2006年在全国率先启动5年引进30个海外高层次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的“
三是做优载体平台,打造创新高地。三市进一步加大载体平台建设力度,努力做到项目集中布局、企业集群发展、资源综合利用、功能集合构建。重视产业基地建设,推进新兴产业向特色产业园区集聚。今年7月,苏州市命名了17个新兴产业基地,推动新兴产业科学布局和载体建设。无锡市编制完成《新兴产业基地发展规划》,明确八大新兴产业的空间布局和发展方向,推动新兴产业向20多个特色园区集中。重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全方位、全过程支持和服务新兴产业发展。苏州市构建了公共研发平台、公共技术平台、公共检测平台、公共科技信息平台、科技企业孵化服务平台等一大批公共服务平台,为自主创新和发展新兴产业提供了有力支撑。无锡市形成以科技企业孵化器及加速器为特征、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为支撑、科技园区为形态的创新创业创意载体。重视政产学研合作,建立高端技术产学研联盟及产业化基地。无锡市深入实施“7+
四是完善产业体系,形成整体优势。三市不断完善产业体系,增强本地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努力把点做大,发挥带动作用。三市集中力量招引和培育龙头企业,以重大项目带动产业发展。无锡市排出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和潜力型企业,加大扶持力度,促进企业做大做强。扬州市加大招商力度,落实了一批重大项目。努力以点引点,由“点”成“链”。三市都以龙头企业或主导产品为核心,推动产业链向两端延伸,不断完善产业体系。苏州市在新能源产业发展方面,最初培育太阳能电池片及模组生产企业,随着产业的发展壮大,引进硅片生产、应用技术研究院、第三方检测中心、储能设备、系统集成及物流配送等产业链节点,通过各节点间上下游配套,实现产业链的扩展与延伸,最终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努力做到横向联合,由“链”成“网”。苏州市在前延后伸拉长产业链的同时,积极推动跨产业链的联合发展,降低产业成本和风险。譬如,为更好地控制太阳能电池成本,苏州高新区引进了太阳能电池制造设备厂商,将装备制造产业链与新能源产业链进行关联;通过引进太阳能光伏系统中使用的逆变器制造企业,将电子信息产业链与新能源产业链进行关联。
五是突出政府主导,加大行政推动。发挥政府宏观引领和促进作用,通过科学规划、政策优惠、改进服务,加快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完善组织体系。无锡市按照“部门牵头、条块结合、分工协作”的组织体系推进新兴产业发展,每一个产业都落实到一个总牵头部门,抽调专人建立专门工作队伍,根据产业特点和分布情况,再建立相关部门和地区、园区配合的网络推进体系。扬州市成立发展创新型经济领导小组,并抽调得力人员组成办公室,每季度召开成员单位会议,加强督查推进。完善政策体系。三市均对已出台的政策进行梳理整合,形成支持创新的政策合力。无锡市整合财政扶持资金,集中扶持新兴产业的重点企业、重大项目。苏州市推出了《关于支持新兴产业重点企业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强调各项优惠扶持政策在重点企业中先试先用,明确政府引导资金的60%-70%用于新兴产业发展。扬州市将原有的工业、科技、中小企业发展等专项政策整合集成,统一设立创新发展政策资金,已在产业振兴、科技创新和软件服务业三大类政策扶持项目上安排2亿多资金。
二、几点启示
苏州、无锡、扬州三市在新兴产业发展中,主攻方向准,推进措施实,问题研究深,有不少创新举措和有益做法值得我们吸收借鉴。
一是发展新兴产业必须在特色打造上下功夫。每个地区都有自身的优势,在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人力资源等方面也不尽相同。在发展新兴产业的过程中,必须找准突破口,培育发展区域性特色产业,防止面面俱到,避免一哄而上的同质性竞争。一方面,要提升改造传统产业。在纺织、化工、机械、电子等传统产业中,选择一批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加大扶持力度,推动企业向高端发展,形成规模效应,增强竞争力,打造产业特色。另一方面,要增量发展新兴产业。瞄准产业高端,加强招商引资,引进一批对本地产业发展带动力强的龙头项目,积极争取一批重大科研成果在本地产业化,形成新的产业特色。
二是发展新兴产业必须在集约集聚上下功夫。集中、集约、集聚是新兴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打造新兴产业园区,形成龙头企业+配套企业的发展模式,逐渐发展出成熟的产业链,对产业整体发展具有推动作用。要准确定位。依托我市在海洋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智能装备、节能环保等产业方面的现有基础和优势,加强科学规划,优化产业布局,形成若干个新兴产业基地,打造新兴产业主题园区,实行错位发展。要完善功能。依托各类园区,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搞好配套服务,形成一批机制灵活、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的创新创业孵化器和加速器,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孵化、产业化,吸引更多中小企业加入配套产业链,形成集聚效应。
三是发展新兴产业必须在核心技术突破上下功夫。发展新兴产业关键在于掌握核心技术。各地都在抢先发展新兴产业,但都面临一定的技术瓶颈。谁能率先在关键技术上突破,谁就能引领产业发展。因此,在确定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的前提下,需要深入细致地分析产业发展必须突破的关键技术,逐一排出科技攻关的目标和计划。以此为指导,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推动企业与科研院所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项目和技术合作,抢占产业发展先机。强化综合和专业创新平台建设,推动关键共性技术开发和技术的应用集成,为新兴产业核心技术的创新提升提供平台服务。
四是发展新兴产业必须在环境营造上下功夫。良好的综合发展环境是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的沃土。尖端优秀技术人才更注重技术、产业发展的综合配套环境,以及个人和家庭成员的成长空间。要大力打造吸引创新型经济领军人才的综合发展环境,“普惠”科技人才,包括政策环境、体制机制、基础设施、教育环境、生态环境,乃至文化娱乐、休闲健身、购物出行等等。对于新兴产业领域企业的政策扶持,要综合运用财政、金融、税收等多种政策,尤其要在种子基金、风险投资、科技保险、创投贷金融模式等方面给予扶持。通过环境的优化、服务的改善和政策的倾斜,集结优质资源,发挥人才优势,促进我市新兴产业健康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