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提案工作

提案案例选登(十一)

来源: 提案委 发布时间:2020-04-08 字体:[ ]

案由: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下跨江融合新思考

提案者:王霞

内容: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合作与发展带来重大历史性机遇,这也给南通跨江融合带来了新的重大机遇。当前,市委市政府提出全方位融入苏南、全方位对接上海的新的工作定位,对于发挥比较优势,跨江融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经过历届市委市政府推动,跨江融合取得突破进展,但是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一是融合还缺乏高度。国家和省级层面虽然出台了一些规划、政策和部署,在跨江融合上也与上海、苏南等地形成一定的对接机制,但是目前的这些对接机制层次还不够高,协调不同行政区划间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政策导向和市场体系规范等方面的力度还不够。
  二是融合还缺乏深度。目前跨江融合,有些单位还仅仅停留在规划和思路上,缺少实实在在的举措;少数同志还没有认识到跨江融合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不是简单的同类项合并,缺乏对融合的深度思考,还没有从产业协作、思想观念、体制机制、要素整合、城市功能、交通网络、政策措施等多个方面全方位统筹与苏南、上海的融合。
  三是融合还缺乏硬度。存在讲起来很重要、忙起来就丢掉的现象,推进工作存在表面化、现象,创新不足、方法不硬核,多是讲话推介、签约表态等常规做法,对解决制约市场要素自由流动和资源有效配置的难题的措施不够,还缺少推进产业、城建、公共服务等一体化融合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一是坚持规划先行,为跨江融合提供规划保障。
  按照《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加强与苏南、上海在规划编制方面的协调联动,坚持分工协作、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根据长三角规划发展目标和苏南、上海规划发展目标,开展南通跨江融合规划编制研究,修订完善南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镇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打牢融合发展基础。
  二是强化机制创新,为跨江融合搭建共享平台。
  进一步巩固和健全南通与苏南、上海之间的“决策层、协调层、执行层”三级协调合作机制,通过与苏南、上海政府间的联席会议制度带动三地各层面的跨江融合互动,携手加快推进融合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共建合作园区和加强企业交流等多种形式,开展产业合作,共同打造上海—苏南—南通产业链条和价值链条。继续深化信息、人才、技术、创新、征信等方面的专项合作,逐步拓展公交、医疗、教育、文化和旅游等其他公共服务领域合作,形成区域全面合作格局,提升一体化程度。
  三是深化产业协作,为跨江融合奠定产业基础。
  当前苏南和上海的发展已经进入产业要素资源整合阶段,无论是上海疏解非核心功能,还是苏州、无锡向产业链高端攀升、延展产业链,都必须将自身产业放在长三角、全国乃至全球进行整合布局,为南通与苏南、上海跨江产业融合提供难得机遇。一方面,不断发挥传统产业优势,融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元素,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另一方面,加快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围绕智能设计、智能生产、智能装备、企业资源计划管理、供应链管理和生产性电商等六大关键环节,形成与上海、苏南合作共建的智能装备产业集聚区、智能物流示范区、软件信息产业园。
  四是完善要素配置,为跨江融合建立流动机制。
  全面对接苏南、上海要素资源市场,大力引进金融、科技、信息、人才等优质资源,形成要素资源自由流动、互融互通的新机制。充分发挥金融资本对创新创业的强劲推动力,加快形成创业投资集聚活跃、商业银行信贷支撑有力、社会资本投入多元化的融资体系。充分利用上海、苏南发达的科教资源,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引进和转化上海、苏南的高新技术成果。创新并落实人才引进政策,加强与上海、苏南人才市场、人才中介的业务对接,形成常态化合作机制,促进人才、技术等要素向南通流动。加快信息网络建设,依靠上海、苏南的信息资源优势,建立现代信息交换平台,实现信息自由流动。

案由:打造园区升级版,做强经济主战场

提案者:徐嘉键

内容:产业园区是先进制造业的主要载体,推进产业园区转型升级对于加快新旧动能转换,集聚创新资源,实现跨越赶超,全方位对接上海、全方位融入苏南、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我市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沿海开发、“一带一路”三大战略叠加机遇,坚持创新驱动、规划引领、服务先行,园区建设取得新成就,呈现新亮点。但是与先进地区、与南通发展的新定位、与科技发展的新趋势相比,我市园区在管理职能、管理手段、产业配套、重特大项目招引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管理职能繁杂。目前我市不少开发园区实行实区虚镇(街),园区不仅有经济建设,还有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繁杂的事务使园区的开发功能、经济功能和创新功能逐步被削弱,这些极大地影响园区的经济发展。
  二是管理手段落后。部分园区仍然采用传统的管理手段,没有有效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信息化管理仅仅停留在园区监控层面,在节能建设、环保建设等方面还缺乏应用,“信息孤岛”现象普遍存在,而苏州工业园公共数据资源门户已于2019年12月19日正式启用。
  三是产业布局不专。各大园区产业布局相对分散、包罗万象,分工不够清晰,主导产业不突出,特点不明显。有的园区过分追求企业数量和经济总量,而忽视企业的质态和体量,优势产业不够集中,没有形成集聚集群效应。各园区之间没有做到合理调配资源,存在项目重复建设和内部不合理竞争现象。
  四是产品配套断链。有些园区在招大引强的同时,却忽视了产品上下游产业链的招商。例如发展半导体产业,需要从设计、材料(气体)、设备、制程、封装、验证等等方面全产业链招引,这就需要在全市层面,根据各大园区产业定位,统筹布局、整合资源、集成优势,这样我市才能在各地竞相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态势下赢得一席之地。
  五是人才招引困难。由于我市特别是下属县(区、市)人口老龄化日渐加剧、劳动人口逐步减少、本地人口不断外流、外来人才保障机制不完善等因素,不少企业“招人难”“留人难”问题日益凸显,这极大地影响了园区和企业的快速发展。
  六是项目体量偏小。与国内外一流园区比,我市绝大多数园区突出问题集中表现为体量偏小,尚未形成具有顶尖的技术创新密集且极具影响力的产业聚群。据统计,近一年内注册资本金在1亿元人民币以上的企业很多园区注册“零记录”。
  七是金融服务滞后。我市各园区在金融服务方面还存在不平衡性,部分园区还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因而造成这些园区在招引重特大项目方面举步维艰、难成气候。

为此建议:

一是管理职能要精简化。实行实区虚镇(街)向区镇(街)相对独立,工作各有侧重的区镇(街)一体化管理新体制转变。坚持以开发区为主导,统筹调配区镇(街)资源,明确各自职能,让开发区更加专注地做好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
  二是管理手段要智慧化。加快实施智慧园区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园区在对内服务、日常管理、应急管理、外部服务、招商服务、节能建设等方面智能化应用,提升园区的行政效能和集聚能力。
  三是产业布局要专业化。根据园区的产业基础,找准主导产业,高点定位、科学规划,推进“一区多园”建设,加快形成一批代表南通形象、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地标型企业,不断推动园区产业集聚集群高质量发展。
  四是产品配套要闭环化。推进招商选资的同时,各地应根据产业定位在园区内或距离园区一小时车程半径范围内布局招引上下游产业链项目,形成闭环化的产业生态圈。对于南通正在大力发展的电子信息产业,应根据产业自身的特点,利用沿海的环保空间和港口资源优势,在如东沿海规划建设高水平的半导体材料(气体)产业园,招引国际知名半导体材料和气体制造商入驻,真正实现半导体产业链的内部闭环和生态运营,从而促进我市电子信息产业的加速发展。
  五是人才招引要飞地化。一方面加大人才招引力度,不断完善外来人才保障机制;另一方面可在确保项目成熟后落户园区的前提下,围绕本园区主导产业在北京、上海、深圳包括南通中央创新区等人才聚集的地区设立“飞地孵化器”,鼓励园区企业设立海外离岸创新中心,吸引高层次人才和高科技项目加盟,破解各园区人才难招、人才难留的困局。
  六是项目引进要前沿化。充分利用“大江、大海、大港、大机场”优势,旗帜鲜明坚持大招商、招大商。持之以恒开展以商引商,深入推进市场化、专业化、精准化招商。政府驻外机构和招商人员,要紧盯央企、国企和500强民营企业,同时主动到国内外著名企业和产业集聚集群前沿基地建立招商机构,努力实现百亿级、千亿级重特大项目的加快落户。
  七是金融服务要资本化。主动对接国际、国内具有真正影响力的高端资本,建立产业合作基金,深挖项目信息,规避项目风险,“借鸡生蛋”,借力发展,推动一批行业标杆企业加快落户,助力园区加快转型升级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