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提案工作

提案案例选登(二)

来源: 提案委 发布时间:2019-04-01 字体:[ ]

案由:关于推进我市医联体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提案者:民盟南通市委员会

内容:在一定区域内,由大医院牵头几所基层医疗机构,建立大医院带社区,医疗、康复、护理有序衔接,构建分级医疗、急慢分治、双向转诊的医疗联合体,使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方便群众就医,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一、我市医联体建设现状
  我市分级诊疗医疗改革起步较早,并在部分区县开展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2014年7月海门市成立了全省首家县域医疗管理集团,2015年1月启东市组建了以市人民医院和市中医院为龙头的两大医疗管理集团。2015年南通市区9所城市公立医院与2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别签订了医联体协议书,2017年崇川区将社区卫生中心分别托管给几家市级医院。目前我市已组建不同形式县域医共体11个,纳入120多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同时组建了五个特色专科联盟,将医联体建设向纵深发展。
  二、我市医联体组建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无论是市、县区卫计委,还是卫生服务机构,普遍认为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未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如何真正将病人留在基层是医联体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1.卫生资源纵向整合不足
  启东作为全国首批医改试点县,在建立医疗集团时制定了“发展规划、人事管理、财务管理、资源调配、绩效考核等五统一”的一体化管理制度,但在实际运行中“五统一”举措并未真正落实到位。由于集团内成员单位系各自独立的法人,人员编制、经费渠道、经济利益诉求各不相同,集团内权、责、利不清,龙头单位管理权限有限,集团内部经济利益未能一体化,专技人员未能统一管理,基层医务人员的人才流动和培养严重受限,各级医疗机构上下转诊动力不足。加上医保政策的引导和控制不明显,各级医疗机构逐利现象明显。
  专科联盟建设虽然在资源共享、技术合作、学术交流层面开展了不少活动,为中医传承、肿瘤规范化治疗、高危孕产妇救治、精神和传染病防治等专科优势资源、技术、人才的有效下沉提供路径,但实际运行中,专科联盟与医学会下属各个专科分会的功能相近或重叠现象,只是这些专科学会的加强版。
  2.基层医卫人才短缺严重
  基层卫生人才短缺矛盾突出,基层机构“托不住”是客观事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手紧张、年龄老化、学历不高、难以流动问题普遍存在,不少乡镇医院连值班运转都有困难。基层对人才吸引不够,应届本科医学毕业生受工作环境差、福利待遇低、成长空间小等因素制约,普遍不愿到乡镇或社区就业。农村乡村医生队伍更是青黄不接、后继无人,不少村卫生室靠年近古稀的乡村医生在坚守。人手紧张还导致基层医生继续学习、深造机会少,缺乏晋升渠道,业务水平提高有限,进一步降低了对普通群众的诊疗吸引力。
  3.关键环节改革有待突破
  由于历史原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是独立法人,有明确的编制。一般基层机构编制在40-50人左右,而其中大半又是行政、后勤人员,真正一线的医护人员仅占1/3,能从事一线医疗的更是屈指可数。让数量有限的基层医疗人员担负起周边数万人的医疗工作显然是捉襟见肘,业务能力提升更是无从谈起。
  受制于目前的财务制度,医联体龙头单位下派专家后直接影响其自身的门诊及收入,因此单位下派专家动力不足;被下派的专家在基层单位实施诊治过程中受到硬件(包括设备、药品种类等)限制,与在原单位的诊治习惯有很大不同,因此也不太愿意下基层。此外,不同层级医疗机构诊疗收费标准不同,高级专家在付出相同劳动时,在不同层级的医疗机构所获收益相差较多,尽管目前基层医疗机构通过发放补贴等暂时性措施,但终究不是制度性安排。
  4.硬件建设有待加强
  随着近年来各级政府对基层卫生机构硬件建设投入增加,许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硬件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港闸区、开发区等地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无论是场地面积,还是医疗设备配备,均高于省标准。但是在如皋、如东等县区,当地乡镇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民营性质的居多,公办服务机构缺位,削弱了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给医联体制度推行造成一定障碍。

三、关于推进我市医联体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1、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硬件设施建设
  政府要发挥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托底职能,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实施标准化建设和持续提升工程,尽快使基层卫生机构实现硬件达标,切实改善患者就医环境,为推进区域医联体建设奠定基层物质基础。同时,要帮助基层医疗机构提升信息化水平,破解大医院和基层医院信息资源共享障碍,为实现医联体内病人双向转诊提供便利条件。
  2、提升基层医护人员队伍业务水平
  医学是个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病种单一,诊治能力弱,外出培训、进修机会少等种种现实问题,使基层医卫人员职业发展空间有限。主管部门及医联体机构在提高基层医护从业人员的物质待遇的同时,要帮助他们做好职业规划,拓宽集团内业务提升渠道,构建合理的职称晋升通道和体系,确保招得进、留得住。
  3.创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薪酬制度
  成立医联体的主要目的是使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引导区域龙头医疗机构专家能到基层机构坐诊、查房,培训基层医疗人员,或通过远程会诊等提高基层卫生机构服务能力。这需要对医保收费制度进行必要改革,并理顺医联体成员单位医疗服务和收费价格体系,保证专家到基层开展门诊时挂号诊疗费与大医院保持一致,医保的收费标准要和专家的业务职称相挂钩,从而充分调动龙头医院专家到基层工作的积极性。
  4.改革医疗系统现有人事管理体制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现有的编制、法人体制并不适合医联体模式。建议取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独立法人资格,建立医疗集团法人,原先的基层医疗机构为集团下属分支机构,原先编制纳入集团统一管理考评,让集团有动力、有能力招纳培训自己的医疗人才。集团在编制总额控制的前提下,统一招聘、培训、管理医疗人才,集团医疗人才根据各分支机构的需求,在集团统一调配下,在集团内各分支机构流动执业、定期轮换,从而提高集团内医护人员的整体业务水平,促进基层分支机构医疗水平同质化。为防止出现一家独大的局面,在一个县域范围内可组建2-3家医疗集团,群众到哪个集团的医疗机构就诊不做限制,促使不同集团之间形成良性运行和竞争。
  5.建立现代诊疗和后勤服务中心
  要充分发挥现代物流、通讯技术等优势,建立医联体集团生化检验中心、病理中心、心电诊断中心等,基层的检验、影像、心电图等仅安排少量人员采集标本、拍摄片子等,检查结果同步上传到集团诊断中心,诊断结果由集团中心专家远程提供,以此保证医疗诊断质量,实现检查结果互认。同时,建立集团消毒供应中心、财务结算中心,从而减少辅助人员配备,提高工作效率。


案由:关于加快推进南通长江岸线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对策建议

提案者:余建华

内容:南通滨江临海,区位优势独特,其中长江岸线就有226公里。自从2003年实施沿江大开发战略以来,沿江的如皋、通州、海门、启东及港闸、崇川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县市区各显神通,以创新思路抢抓沿江大开发机遇,深化跨江合作与江海联动,在沿江地带设置了南通海洋工程船舶装备工业园、南通船舶配套工业集中区、如皋港船舶制造及配套工业集中区、通州船用钢结构集聚基地等产业集聚区,带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成效显著,贡献份额逐年增加,使其快速发展成为海工、船舶产业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集聚标准化示范区,如皋港从江边滩涂开发为国家一类口岸基地;另外,从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到启东的沿江地带布局有精细化工等传统产业。
  党的十九大提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理念,尤其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关于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大决策。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理念,以狼山风景区为核心打造特色城市森林公园,以开沙岛和长青沙、老洪港、启海沿江生态湿地等为载体,强化保护生态本底,以长江大保护为导向规划修复滨江生态廊道初具规模,沿江地区绿色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经过初步调研,长江南通段岸线资源的开发利用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开发利用局限在紧靠岸线地带,纵深发展不够,尤以港口码头围城现象明显,生产岸线与生活岸线、生态岸线比例不协调;且沿江产业偏重,江港、河港及海港联动不足,港城融合发展的难度较大,尚未打破城市沿江带状发展的格局;二是产业层次和集聚发展度的提升空间很大,目前仍以船舶修造、精细化工等传统重化工产业为主,海洋工程、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不高;三是区域协调发展不够,沿江地区无论是区域内部各产业园之间,还是与区域外部的长江中上游及对岸县市都存在同质化竞争现象,产业结构互补性不强,关联产业链及区域互动关系尚未形成;四是沿江开发受制于环境容量、土地等要素瓶颈,应树立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是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观念,强化生产生活与生态环境的互动协调,加大生态林和环保设施建设,但部分县市认识尚未到位,“邻避效应”作用典型。为此就加快推进南通长江岸线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提出三点建议。

1、贯彻“两山理念”,注重转型发展,区域协同治理。
  党中央站在民族复兴的时代高度和战略视角,把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作为国家重大战略。南通作为长江经济带入海口的重要节点城市,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贯彻执行习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落实“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着力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的指示精神,把推进南通经济转型和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放到区域协同发展的大局中,深刻领悟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内在价值。鉴于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具有一体性、广域性、易扩散性的特点,市政府作为治理主体在做好辖区内县市区协调治理基础上,应积极寻求与上海及江苏沿江其他城市平等合作、协调联动,构建跨区域的生态环境信息共享网络,从沿江地区发展现状出发,调整优化生态红线保护规划,健全统一红线管控制度,建立生态红线保护地理信息系统,实现生态环境治理由“末端治理”向“源头管控”转变,提升治理效率,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
  2、沿江统筹谋划,优化产业布局,实施标本兼治。
  为统筹好沿江地区经济发展和长江生态环境保护,首先必须全面摸排沿江地区国土空间规划、沿江地区产业结构与布局、南通段长江沿线岸线资源开发利用、入江河流与排污口整治效果等现状家底,摸清沿江地区生产生活生态等方面还存在哪些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不相符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切合强化生态优先的时代脉搏,实施标本兼治,从完善新一轮南通城市总体规划入手,在空间规划中统筹谋划,调整优化沿江地区的产业结构与布局,尽量利用沿江腹地发展规模产业,在产业选择上充分体现人文关怀,提高生态环境容量;坚持铁腕治污,加大城乡排污管网和区域污水处理等工程建设,从严管控陆源污染排放,系统性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同时加强生态敏感区保护修复,重点整治沿江非法或使用不合理的码头岸线,深化港口改革,整合沿江港口资源,推动港口转型升级,促进岸线资源使用的减量增效,将退还的港口岸线精心策划为高品质公共活动空间,促进民众诉求与经济增长有机统一,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和绿色发展模式,推动沿江地区生态高质量发展。
  3、健全生态补偿,创新考核机制,完善风险防控。
  虽然各地政府皆有“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理念,且建立沿江地区生态环保信息数据库加强环保联防联控的联动协作机制在技术层面也毫无困难,但在现有“分灶吃饭”的行政区经济、财政体制、政府绩效考核体系以及不健全的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等因素作用下,难免出现行政区利益高于一切的驱动力,生态环境保护的经济外部性凸显,基层政府在追赶发展阶段通常只顾己域而不谋全局,潜意识里依然存在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修复的旧观念。加上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合作各方的成本分担与利益分配等竞争博弈,一旦涉及根本利益时往往分歧较大,最终导致生态环境政策难以落地,因此,应从体制机制方面设计合理利益分配及奖惩制度,调动各级地方政府积极参与沿江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