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提案工作

提案案例选登(一)

来源: 提案委 发布时间:2019-03-12 字体:[ ]

案由:城市转型发展背景下的我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建议

提案者:民进南通市委员会

内容:目前,市公共交通建设对照省公交优先示范城市创建目标,在车辆保有量、场站设施保障、专用道里程、公交优先通行交叉口设置、高峰时段运行速度等方面还有一定差距,公交发展不充分的矛盾依然存在。
  公交优先发展,应当以提升公交出行便捷感与幸福感为出发点,形成多层立体、集约高效、绿色环保的一体化公共交通体系,推动公交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城市的转型发展。

(一)坚持规划引领,构建多元网络。
  1、提升公交规划与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的融合度,确保公共交通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2、提升公共交通规划实施力度,将规划执行情况纳入各部门绩效考核目标。
  3、专项规划引领行动,明确公交优先发展在城市交通政策、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要求,与城市总体规划有效衔接。
  4、结合轨道交通建设,优化常规公交线网,形成以城区间快线为骨架、城区组团线网为主体、区域内部支线为补充的公交网络。
  5、推动特色公交和旅游公交发展,形成以城市轨道交通大容量公共交通方式为骨干,特色公交、慢行交通系统等漫游线作为骨干的延伸和补充,并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城乡客运公交化。
  (二)强化枢纽支撑,实现公交提速。
  1、加强枢纽建设工程,做好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的换乘衔接,提升轨道交通服务范围。
  2、加大场站建设投入,推进常规公交首末站、停保场、港湾式停靠站建设。
  3、建设公交专用道网络,将城市道路路段通行系数相对更高的内侧车道作为公交专用道,强化公交的路权优先。
  (三)加快服务提升,发展智慧公交。
  1、通过运能保障行动,优化公交车车型标准,新购车辆全部为空调车,发展新能源公交车,鼓励投放自动挡和低踏板公交车,加强公交车辆智能化配套设施的建设。
  2、依托服务提升行动,实施公交换乘优惠措施,提升公交企业员工待遇。
  3、改进公交大数据分析能力。完善公交车辆运行状态与数据采集体系,提升信息发布、车辆调度、监控和救援能力。
  4、提升公交出行信息服务能力,完善公交出行信息查询与发布系统;改进公交行业运行监管方式,建立全市公交智能化监管与评价系统,与公交企业智能化数据实时联通。
  (四)实施低碳节能,加强需求管理
  1、开展绿色低碳枢纽场站建设,照明、给排水、供暖通风等实现节能新技术应用推广。完善节能环保车辆配套设施建设,推进公交场站配套加气站、标准化充换电站(桩)等设施建设,落实相关优惠配套政策。
  2、发展公共自行车,推动商业区、大型居住区、公交站点、交通枢纽等大型客流集散点布设公共自行车租赁点,提升公共自行车系统的规模效应。
  3、完善需求管理方案研究及停车系统规划,进行差别化停车收费政策的制定和完善、停车场的规划布局,解决停车问题,同时合理引导小汽车发展。
  (五)健全组织保障和政策保障。
  1、建立领导联席会议制度,协调各部门推进公共交通发展。出台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意见及实施细则,明确公共交通关于路权、财政、用地等方面的措施,推进公共交通的科学和可持续发展。
  2、完善城市公共交通地方管理条例与办法,从法律法规层面上对城市公共交通进行定位,为公交优先的规划、建设提供指导和法制保障。
  (六)落实资金保障和用地保障
  1、设立公交优先发展专项资金,编制出台《南通市公交优先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建立健全成本规章制度,加大对公共交通的财政补贴。
  2、拓展融资渠道,鼓励“轨道+用地”协同开发,以支持公交基建融资,加大对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
  3、积极落实国家免税政策,及时发放公交行业成品油价格补助资金。
  4、逐步建立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优化提高轨道交通、公交专用道沿线土地的开发强度,降低公共交通服务薄弱地区的开发规模,逐步构建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
  5、建立公交用地储备机制和场站用地使用跟踪管理制度。落实市政府关于公交场站控制用地调整办法,通过严格落实和严格控制保障公交用地资源不被占用。
  6、实施居住区开发和大型公共建筑的公交场站配建制度。依据经批复的公交场站专项规划,公交场站可作为新建或改造地区配套设施纳入设计要点,由开发商结合项目工程一并建设(非独立占地),建成后产权移交政府。
  (七)强化监督保障
  建立绩效考核评估机制,健全定期评估制度。定期开展公交优先建设工作总结和评估,制定《南通市公交优先建设年度评估报告》,向社会发布。同时,要完善公众咨询与监督制度。


案由:关于在乡村振兴中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的建议

提案者:黄婧婧

内容: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和文明村镇创建力度不断加大,我市农村环境、人居环境不断提升,环境卫生已不再是制约乡风文明的最主要因素。但一些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陈规陋习频繁再现,不文明习惯难以改变,制约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如,存在“红白事”大操大办、薄养厚葬、农村文化设施闲置、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够丰富等问题和现象,迫切需要加以重视和解决。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

1.突出思想引领抓导向。从思想上充分认识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积极引导广大群众自觉进行观念转变。一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老百姓的生活结合起来,真正落地落实,落小落细。二是形成科学的发展观。党委政府在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乡风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时,把乡风文明建设放到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同安排、同部署、同推进。三是倡导文明的生活观。大力倡导文明生态理念,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开展寻访“最美家庭”“星级文明户”等创建评比活动,真正让乡风文明入脑入心,成为社会共识。
  2.突出实践养成抓培育。培育文明风尚、文明习惯,重在实践养成。一是主题活动推动习惯养成。组织开展“核心价值观进农家”“优秀传统文化进农家”“文明风尚进农家”等主题活动,把好的理念、作风、习惯转化为群众自身的需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二是村规民约规范习惯养成。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农村约定俗成的习俗改变需要不断丰富村规民约的内涵来引导。结合村民生产生活实际,把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移风易俗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尊重群众自治要求,用健康、文明、进步的思想道德观念和文化生活占领农村意识形态阵地。三是良好家风培育习惯养成。注重培育良好家风,开展家风评议,议家风、立家训、传家礼、评家庭,以家风促民风,以民风带乡风。
  3.突出文化惠民抓灵魂。一是传承发展优秀农村文化。深入挖掘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彰显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作用。二是加强农村公共文化阵地建设。按照“修缮一批、改造一批、建造一批”的思路,发展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村村建有文化活动室,并提高对外开放度和使用频率,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三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积极扶持各类民间社团组织,充分发挥农村文体骨干、民间文化能人的传、帮、带作用,经常性开展如农民运动会、丰收节、文化节等各类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使农村文化与乡风文明呈现生机与活力。
  4.突出移风易俗抓关键。一是抓好关键事。目前,全市上下正在大力推进文明殡葬改革工作,禁止装棺重葬和乱埋乱葬,广泛宣传厚养薄葬,取得阶段性成效,也获得群众的支持和认可。移风易俗的关键在于引导群众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反对铺张浪费,倡导健康生活。二是抓好关键人。抓好党员领导干部示范带动作用,抓好乡贤引导作用,重点抓好婚丧嫁娶活动从业人员管理,这是乡风文明能否常态长效的关键。三是抓好关键点。抓两头带中间,抓榜样引领扬正气,同样,对败坏社会风气者敢于动真碰硬,进行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给予法律制裁,狠刹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互相攀比等不正之风,弘扬社会正气。
  5.突出乡贤引导抓示范。一是广泛发掘培养乡贤。把村里德高望重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劳模、退伍军人、返乡能人等有助于乡村治理的人,都纳入到乡贤群体中来,丰富乡贤的内涵。二是以新乡贤为模范引领。注重典型引导,充分发挥新乡贤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独特优势和示范作用,引导乡村精英重回家乡、建设家乡,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向上向善向美的力量。三是凝聚乡贤文化的力量。广泛学习尊崇乡贤,树立新时代的乡贤典型,利用新闻媒体广泛传播乡贤事迹、乡贤文化,吸引更多的人学乡贤、做乡贤。
  6.突出统筹推进抓联动。一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形成各级党组织一把手亲自抓,党政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开展“公职人员婚丧喜庆事宜”专项整治行动,倒逼党员干部带头践行移风易俗新风。二是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乡风文明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以“主人翁”的态度,从改善家前屋后人居环境、遵守村规民约、倡导文明习惯养成做起,逐渐形成勤俭节约、文明和谐的新风正气。三是发挥整体联动作用。在推进乡风文明过程中,要与乡村振兴中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要素形成有机整体,广泛发挥社会组织和群团部门的作用,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工作合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和精神风貌,共同推进新时代乡村振兴中的乡风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