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提案工作

提案案例选登(四十七)

来源: 提案委 发布时间:2024-08-13 字体:[ ]

案由:关于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提升农村发展软实力的建议

提案人:徐霞

情况分析:

乡村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是乡村振兴的价值引领与精神动力源泉。南通有着良好的文化资源,近年来,全市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指示精神,在“农文旅”融合发展思路下,不断放大“纺织之乡”“建筑之乡”“教育之乡”“中国曲艺之乡”的文化优势,打造文化与旅游、人才等融合发展新模式,强化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人才队伍打造、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展,不断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工作。

但经调研我们发现,在实施乡村文化振兴的战略中,也面临诸多困难,各种问题不断凸显。一是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不足。区镇文化站和村级文化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普遍存在“混岗”兼顾现象,且素质和能力参差不齐,同时农村文化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人才在引领和组织乡村文化建设实践中发挥的作用不够突出。二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完善。主管部门各自为政,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少,资源整合、资源共享机制尚未建立,有重建不重管的现象,基地建成后使用、维护不到位。三是公共文化服务内容针对性不强。文化产品较为单一、载体不多,镇村开展活动存在重形式、轻效果、特色不特等问题。同时关注群众需求少,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缺少受群众欢迎的“接地气、粘泥土、带露珠”的原创性作品。四是特色文化品牌尚嫌不足。对南通本地的一些特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足,缺乏品牌意识,多数文化资源仅有参观游览的活动方式,特色文化禀赋对人才招引、经济发展的助力作用不明显。

具体建议:

故建议:

一要在乡村文化队伍建设培养上持续用力。依托各级文化馆(站)、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点)为基础选优配齐一批乡村文化骨干、文化能人、基层文化工作者。组建农民文化社团,开展社团文化的传帮带,扶持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加强后期培养和培训,让农村文化工作者成为文化阵地建设的倡导者、传播者。建立人才培训考核机制,对镇村及文化工作人员实行动态管理,采取送出去、请进来和实地指导培训相结合。

二要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上持续用力。整合相关部门的公共文化设施,优化农村文化资源配置,建设集文化传播、信息服务、科学普及、文体活动等于一体的文化中心。探索建立乡村文化设施托管机制,由文化部门牵头,委托镇、村等基层政府和组织对乡村文化设施进行专门管护维修。疏通“送文化”下乡渠道,打造“群众文化”展示平台,依托各类文化节、艺术节等载体,由村民唱主角、当裁判作文化活动主体,定期开展文化活动,使乡村文化阵地真正动起来、活起来,让广大农民切实享受到文化建设成果。

三要在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上持续用力。深入开展“百姓宣讲”活动,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新风“飞入寻常百姓家”。加强农村题材文艺创作的规划和扶持,推出一批具有浓郁乡村特色、充满正能量、深受农民欢迎的农村题材文艺作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深化惠民文化服务,培育“我们的节日”主题文化项目,举办“农民丰收节”等文化活动,开展送戏、送书、送科技、送电影下乡以及公益培训进农村等活动。

四是在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上持续用力。擦亮传统文化名片,讲好乡村文化背后的故事,如“张謇故里”海门区常乐镇颐生村的半街文脉,抗大九分校的红色文化,“蓝印花布”“虎头鞋”等非遗传承,不断提升“南通文化”品牌的美誉度和影响力。打造新的文化品牌,发挥各地资源优势,广泛开展“一镇一品”“一村一品”农村品牌文化建设,努力打造一批文化强镇强村。做实文化产业,准确选择“文化+”切入点、结合点,将文化与旅游、农业、科技、生态等相融合,推进多元融合发展模式,不断提升农村文化经济创造力和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