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提案工作

提案案例选登(三十)

来源: 提案委 发布时间:2022-07-04 字体:[ ]

案  由:关于进一步优化南通能源结构的建议

提案者:冯俊

内  容:优化能源结构,对于全面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市紧紧抓住“强富美高新南通”建设这一主线,深入贯彻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等相关要求,持续推进节能降耗工作,推动节能技术进步,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量同比继续下降,清洁能源利用加大,能源结构逐步优化,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但是,目前南通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依然高达88%,与“碳中和”要求的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消费1:9的比例相距甚远。煤炭消费集中于主城区,市区发电量占全市66%,对大气国控站点影响大。2020年工业用电量323.5亿千瓦时,在全省位居第四,占苏中地区45%。嘉通能源、金红叶纸业、中天精品钢等百亿级重大项目建设拉动能耗快速增长,对标“双碳”新要求,新老问题交织叠加,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难度进一步加大。为此,建议:

一是建设智慧电网。利用“大云物移智链”等现代技术手段,推进发电单元生产流程信息化、控制逻辑数字化、管理过程智能化。将先进信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与先进能源技术深度融合应用,实现电网的数字化、平台化和智能化。融合弹性电网思路,利用新能源、储能及负荷响应,应对电网负荷尖峰,实现提质增效。

二是探索多能互补发展格局。发展光伏产业。借鉴常州经验,培育光伏智慧能源产业“链主”企业。优先支持在用电成本较高的工业企业、工业园区建设规模化分布式光伏。发展生物质发电。借鉴盐城亭湖区“立体化”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的经验,加强对生物质发电燃料市场培育和支持,形成从能源作物的培养与种植、生物质高效发电及生物质电厂灰的综合利用技术循环经济路线。同时,以经开区、高新区、苏锡通等各类园区为单位,以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站为核心,集成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余热回收、地源热泵、空气源热泵、污水源热泵、智能微网、储能、需求侧响应等辅助供用能系统,实现供能侧的多能互补和用能侧终端一体化,充分利用先进的能源互联网、大数据、云服务平台等信息化技术,实现区域能源供需的智慧化管理,构建新型供能用能生态链,满足绿色低碳、安全高效、可持续发展要求。

三是打造百亿级海上风电产业平台。充分发挥如东作为“全国海上风电第一县”的优势,联合海上风电产业链上下游,推动海上风电技术创新和产业链升级。支持海上风电向深海远海发展,开展8-10兆瓦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关键技术、风机基础一体化、移动测风装备、运维技术等研究,推动产业链升级。逐步探索海上风电与水制氢、海水淡化、海洋生态渔业、高科技储能等相结合,探索新型海洋经济发展。支持海上风电向深海远海发展。

四是加快推进储能产业发展。大力推进电源侧储能项目建设。布局一批配置储能的系统友好型新能源电站项目,通过储能协同优化运行保障新能源高效消纳利用,为电力系统提供容量支撑及一定调峰能力。开展前瞻性、系统性、战略性储能关键技术研发。支持上海电气国轩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南通研发中心建设。统筹规划储能技术、产业发展与特色小镇规划、智慧交通和智慧城市规划、电力系统规划,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创建一批技术领先、规模适当、性能稳定、收益良好的示范项目。积极支持用户侧储能多元化发展。鼓励围绕分布式新能源、微电网、大数据中心、5G基站、充电设施、工业园区等其他终端用户,探索储能融合发展新场景。



案  由:关于构建海外人才服务体系的建议

提案者:侯艳秋

内  容: 当前,海外引才工作正处于“窗口期”和“挑战期”叠加交织的历史节点。近日《南通市“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正式发布,规划中指出到2025年,要新增国家海外高层次专家本地入选者15名,海外高层次人才1500名。区域人才综合竞争力要继续保持在全省第一方阵、长三角城市群前列的优势地位。

现阶段我市在高层次海外人才招引中尚存在的突出问题有:海外人才的管理服务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完善,该项工作涉及科技、公安、外事、侨务、教育等多个部门,众多主管部门间缺乏有效统筹,各自为政;缺少系统性的中长期海外人才引进计划,使用过程中忽视对人才配套团队等因素的充分考量,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和错配;尚未建立起对高端国际化人才的有效评价体系,没有形成专门针对海外人才的供需信息反馈机制,难以进行有效对接;在社会整体开放程度、与国际接轨程度,以及国际化的教育、医疗和生活环境等发展软实力上与上海、深圳、苏州等地区还存在很大差异,难以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为此,建议:

一是优化政务服务,搭建国际人才全景式服务平台。建议尽快建立移民事务服务中心暨海外人才服务中心,并配备专人专班进行实体化运作,聚焦人才服务、人才投资、人才安居、创业支持等领域打造“全景式”国际人才服务平台。以打造人才服务政策高地为导向,切实简化优化外籍人才签证、出入境、居留、工作许可等手续办理流程。探索构建包含入境邀请、工作居留、永久居留、入籍等在内的全流程一体化技术移民引才制度。推进建立重点外籍人才库,将国际人才服务纳入各地市域治理体系和网格化管理体系。实现政策“一网查询”,需求“一站受理”、服务“一码集成”,让国际人才在线上线下都能有求必应。在外籍人士较集中的园区、高校等聚集区建立国际人才服务站或交流互动平台,打通服务国际人才的最后一公里。

二是完善引才服务,培育一批专业化的引才主体。建议成立政府引导、市场主体为主运营的国际人才发展集团,推动人才精准匹配、高效转化。加强区域支柱产业人员需求预测,探索编制紧缺岗位目录,实现精准引进。在高层次人才较集中的地区和国家设立驻海外高层次人才联络处,先走出去再引进来。注重发挥海外同学会、校友会等桥梁纽带作用,充分挖掘已经成功招引人才的资源潜力,形成“以才引才”的带动效应。在继续积极稳妥从美国等发达国家引进人才的同时,重视在其他具有科技比较优势的国家开辟“人才蓝海”,使更多全球智慧资源、创新要素为我所用。

三是重视创业服务,涵养一批集聚创新要素的优质企业。突出企业的主体作用,赋予企业更多的人才举荐和项目推荐权。坚持“产才城”融合,建议引入国际专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满足高端产业项目在咨询、培训、管理等领域的高层次需求。鼓励龙头企业、高校院所建立海外研发中心、加快推进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探索建立“研发在海外、转化在南通”的双离岸模式,推动更多海外人才就地创新、来通创业。

四是丰富公共服务,建设一批国际化人才集聚社区。建议在城市规划中加入国际社区预留计划,围绕创新园区、高校等国际人才集聚地,打造具有国际视野、开放包容的“类海外”生态社区。利用毗邻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区位优势,创设周末海外人才度假中心。围绕国际社区,完善国际化物业、教育、文化艺术、商业服务体系,尊重国际人才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鼓励多元文化融合共生。探索建立国际移民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开展服务国际人才的法律援助、生活推介、志愿活动等,不断优化国际人才发展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