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提案工作

提案案例选登(三十八)

来源: 提案委 发布时间:2023-09-18 字体:[ ]

案  由:推动农村消费市场扩容提质的建议

提案者:曹博平

内  容: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有效改善,农村居民的收入快速增长,消费随之发生深刻的变化,汽车、家电等升级类产品和服务型消费增长明显,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凸显。随着防疫政策的调整,农村居民的消费潜力必将大幅度释放。但由于消费观念落后、商业设施尚不发达、服务方式相对滞后,制约着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提升。农村地域广阔,居民生活相对分散,“最后一公里”问题还比较突出。推动农村消费市场扩容提质,亟须加快创新和完善服务方式,激发消费活力,释放消费潜力。

  为此建议:

  一、加强对农村居民的消费引领,促进消费观念更新升级。农村消费的提档升级,农村居民消费理念的更新是基础。为此,相关部门、乡镇街道或社区,要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加强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引导指导。要举办消费知识、智能家电知识讲座,向他们灌输现代消费理念,普及消费知识,鼓励引导适度消费。要开展消费考察交流,组织居民代表到经济发达地区参观考察,感受新型消费带来的幸福生活,激发消费欲望。要举行消费体验,对新型智能化、绿色环保家电家具产品,组织针对性实景体验,让农民切身感受现代科技的魅力,以及给生活带来的便利,增强汰旧换新的积极性。

  二、围绕大宗商品消费,完善配套基础设施。从当前情况看,汽车、智能家电家具等大宗商品仍是农村消费的主流,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了较为明显。由于油价高启,农民对传统燃油车的购买欲正在下降,而对新能源汽车的亲睐度正在大幅上升。要针对农户分布情况,合理布局充电桩等设施,满足农民对新能源汽车消费需求,同时也给城市居民到农村消费提供便利。对农村家电升级换代,要通过补贴予以激励,同时,建立并完善售后服务网点,让农民买得放心,用得舒心,最大限度激活消费动力。要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物流体系,建立城乡生产与消费有效对接、供需衔接、城乡一体的物流体系,促进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畅通。

  三、推动互联网消费模式覆盖,培育新型消费。从当前情况看,我市农村已基本实现高速宽带及5G网络全覆盖,全面推广互联网消费(服务)条件已具备。要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鼓励大型电商企业积极搭建特色农产品产销平台,通过加大物流、快递站点的农村覆盖率等一系列措施,大力促进网络消费,解决好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要加快网络知识、用网技能等的培训,既要培养造就更多乡村“网红”、“直播带货”优秀主播和客服人员,也要让农村居民掌握基本的互联网营销策略。要运用现代化营销手段,满足居民个性化、特色化消费需求,利用直播卖货、社交网络和数字化媒体等,打造“惠聚南通•美好生活”乡村消费子品牌。

  四、发展现代服务消费,推动消费结构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城乡居民的共同目标追求,享受现代服务是美好生活的直接体现。农村文化、娱乐、旅游、养老、托育、健康等适应农村特点的服务消费深受农村居民欢迎。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供给相关服务。鼓励服务行业在农村布局,根据农村居民需求,提供高中低档系列服务,把服务选择权交给农村居民。公共服务政策要向农村适当倾斜。要通过改善农村公共服务,催生农民释放消费潜力。要因地制宜,制定完善农村服务消费标准,建立相关监督制约机制,规范农村服务市场,促进农村服务消费健康发展。

  五、优化农村消费环境,规范农村市场秩序。要充分运用现有的社会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机制,加强诚信教育,同时,依法打击假冒伪劣、虚假宣传、价格欺诈等违法行为,维护农村居民消费权益,最大限度释放农村消费潜力。


案  由:关于提升社区治理能力,打造“多元共治”格局的建议

提案者:张晓霞

内  容: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平台,已日益成为各种政策的落实点、各种利益的交汇点、各类组织的落脚点、各种矛盾的集聚点,是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突破口。近年来,全市积极加强社区党建为引领,推动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创新,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面对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面临挑战,也存在机遇。

  一、当前存在的问题

  1.社区治理的系统性、回应性、协同性不足。居委会行政化倾向严重,自治职能日渐削弱。各项行政工作侵占了居委会工作人员的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使得居委会难以发挥自治本位功能,基层群众自治性质难以表现,行政色彩过于浓重。

  2.社区多元治理机制不健全。社区治理是社区所有利益相关者都应共同参与,主要包括居委会及居民、政府、社会组织等。当前社区治理实践中,社会参与较少,社会组织发展滞后。有些社会组织纯粹是兴趣团体,不关心社区治理,社区事务仍由居委会具体负责,社区治理主体单一化。社区居民归属感弱,社区共治共享、良性互动的局面尚未形成。

  3.社区工作者队伍素质有待提高。由于忙于应付工作任务,培训学习机会不多,思想建设抓得不紧,交流提拔机制不健全等,社区工作人员的学习主动性、服务意识、依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有待加强。

具体建议:

  1.发挥“两代表一委员”的作用。坚持社区党组织在基层社区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发挥其引领、统筹、协调的功能,协调多元利益关系、化解重大矛盾纠纷、引领社区居民自治、统筹调配社区各类资源。同时,开展“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进社区”活动,鼓励“两代表一委员”积极参与经常居住社区的建设,同时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需求,成为群众与居委会之间的桥梁。

  2.引导辖区单位参与社会治理。积极推动驻区学校、物管企业、律所等单位与社区加强共建,提供人力、物力、设施、智力等支持。利用物业服务企业覆盖面广、熟悉居民和社区情况的独特优势,积极发挥其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在居住人数较多的社区,可以探索设立设立政务服务代办点,委托物业企业承担一部分社区公共管理和服务事项,为居民提供了办事不出小区的便利服务。

  3、积极培育社会组织。按照“政府支持、社会运作、多元互动、合作共赢”的运作模式,降低准入门槛,简化登记流程,建立激励机制,大力培育发展能有效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的社会组织。同时,鼓励社会组织申报具有社会性、非营利性、创新性、效益性和区域性的社会服务和社会创新项目。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增强社区治理活力。建立社会组织有序参与社区治理机制,引导社会组织有序进入养老、助残、助教、救困、就业、治安、纠纷调处等相关领域,开展社区服务工作,加强平安和谐社区建设。 

  4、提升居民参与度。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是创建和谐社区的基础,也是实现社区建设自治发展的关键。积极开展社区事务听证制度,增加社区治理的透明度,提高居民责任感。主动构建“熟人社区”,经常性地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公共活动活动,增加交往频次,拓展交流渠道,融洽邻里关系,培育社区温情,积极营造社区温馨大家庭的氛围。并通过多种渠道引导居民关心和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提升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

  5、优化社区便民服务。注重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培塑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能力。结合每个社区的不同特点,围绕社区服务中的薄弱环节和社区居民关心、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引导社区主动提供助老服务、青少年服务等社区个性化便民服务项目,引入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提供专业服务,提升居民生活便利性,解决好群众的小事、急事、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