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提案工作

提案案例选登(二十三)

来源: 提案委 发布时间:2021-06-10 字体:[ ]

案  由:加强唐闸工业名镇保护利用 进一步打造张謇名人效应的建议

提案者:黄  萍

内  容:张謇是南通一张响亮的历史文化名片。张謇的家国情怀、开放胸襟、创新精神、诚信品质和民本意识,已经成为一种价值符号,被习总书记屡次称颂。位于南通市北新城核心区的唐闸,是张謇实施实业救国抱负的创业基地,其完整的产业链、服务设施配套和工业城镇格局,促其成为了中国近代民族纺织工业的发祥地。

唐闸近代工业遗产是中国工业文明的一块活化石,唐闸是宣传张謇最有说服力的现场教育基地,建议我市在抢抓全国学习张謇热潮、打造张謇名人效应的举措中,进一步加强唐闸工业名镇的保护和利用。

一、准确定位,加强顶层设计。将加强唐闸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列入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内容,积极做好保护与利用的顶层设计,科学编制总体规划,注重优化功能布局,彰显名镇风貌和独特遗存韵味。根据总体规划,原则划定镇区及各项遗存的保护和建设控制地带,在保护基础上分类分段开发利用,特别要注重将已有景点、水道、文保(历史)建筑、商业设施做好功能衔接、景观融合,必要的地方进一步加强城市设计规划,做到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确保“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大变样”。

二、落实责任,加强推进合力。建议设立唐闸工业名镇保护与利用的统一协调机构,由崇川区政府协调发改、自然资源和规划、文化广电和旅游、住房和城乡建设等部门,协调规划保护和利用工作,确保责任明确、分工到位。同时整合各类社会资源,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形成全社会合力,共同致力于唐闸工业名镇的保护与利用。

三、善做减法,加强综合整治。结合唐闸通扬运河沿岸不同区域的规划定位,对沿岸进行综合整治和改造提升。建议结合通扬运河“五水共治”、沿线“城中村”改造等项目的开展,依法强势拆除违法建筑,迁建、拆除一批与规划和未来业态或与景观不和谐的建筑和设施,使唐闸通扬运河沿线建筑、景观实现“景观一体化”,成为唐闸最有灵气的一道风景线。

四、尊重历史,加强遗存保护。全面梳理唐闸创业基地的历史文化遗存遗址,强化分级分类保护和利用开发。抓紧做好实物形态的保护,修复使其保存历史原真性,做好对尚未修缮利用的复兴面粉厂、大生织物公司、大储堆栈打包公司等文保单位和历史建筑内涵的挖掘和提升,合理规划工业遗存展示区、游客互动区、综合商业区等工业旅游板块布局,将科技性、趣味性和参与性有机结合进来,实现工业遗产保护和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工业旅游发展步伐。

五、活态利用,加强文化传承。注重活态利用,进一步挖掘张謇与唐闸有关地、人、物、事的历史故事,定期在唐闸举行文化主题实景演出,“重现”曾经的南通造纸厂锣鼓阵、资生冶厂舞龙队、油脂厂乐器歌舞、通棉一厂话剧演出等唐闸地区的重要民俗活动,同时应注重蓝印花布、板鹞风筝、色织土布、通派盆景等南通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利用和开发,不断提升唐闸工业名镇的文化影响力。



案  由:关于大力推进通州湾新出海口建设的建议

提案:九三学社南通市委员会

内  容:通州湾江苏新出海口是我省推进江海联动发展的重要节点,建设江苏新出海口,以国际一流水平规划建设通州湾远洋集装箱干线港和长江口分流通道,是优化配置长三角各省市港航核心战略资源、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打造对外开发新高地的必然要求。首先,建设通州湾集装箱干线港,缓解集装箱压港,有利于提升上海组合港集装箱物流综合服务能力。其次,建设通州湾出海新通道,分流长江口航运压力,有利于建设“交通更顺畅”黄金水道。再次,通州湾建设集装箱干线港,有利于上海港拓展国际中转业务,提升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

为加快通州湾新出海口建设,打造世界一流港航体系,建议加快推动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高标准建设涉海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一是重点推进世界一流远洋集装箱干线港建设。主动适应集装箱运输大船化、深水化、专业化趋势,对标新加坡大士港、宁波舟山港梅山港区,借鉴青岛前湾港区、上海洋山港区自动化码头经验,加快推进20万吨级以上深水航道和集装箱泊位建设,在通州湾建设自动化码头,大力推进港口管理数字化、运行智能化。二是加快推进以通州湾港口为节点的铁水公路集疏运体系建设。以交通部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多式联运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为契机,加快疏港铁路与沪通铁路连线对接,提升苏南主要箱源地到通州湾港的铁路物流效率;利用南通东西向运河,推进通州湾至长江6米水深一级内河通道建设,对接中游“645”航道工程,确保长江中上游集装箱船、散杂货船直达通州湾港,切实提升通州湾在江海直达、江海转运物流体系中的枢纽功能。三是加快南通沿海地区港航资源优化重组。整合洋口港、吕四港、东灶港码头泊位以及烂沙洋北水道15万吨级深水航道、小庙洪5万吨级航道资源,强化功能互补、分工协作,打造集能源港、集装箱港、渔港于一体的世界一流门户港群。

二、高标准打造特色鲜明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一是着力打造临港涉海地标性产业。继续培育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高环保特种钢铁、石化新材料产业集群,适当布局以矿产原料、矿渣、废渣等为原料的微晶新材料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发展以海上油气钻井平台、特种船舶、海洋风力发电设备、海上作业平台等设备制造为主的海工装备产业集群;大力发展以LNG、海洋风能、潮汐能、波浪能利用为主的海洋新能源产业。二是大力发展枢纽经济。规划发展航运服务业、海洋物流业、海洋旅游业等海洋高端服务业,集聚优质资源和要素,推动交通与产业、城市高质量融合发展,提升通州湾产业、城市和交通能级。三是大力建设海洋经济创新高地。积极申报军民融合、央企与民企融合、央地融合发展为中心的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推动军企央企造船、海工装备高科技成果向民企、地方国企转化,强化分工协作,鼓励共建研发中心、协同创新,合力打造世界一流海工装备产业集群;以“双创”理念促“双创”发展,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倡导工匠精神、创业精神,积极吸引、培养海工装备制造专业人才,妥善解决央企在通发展、人才在通落户、子女在通入学等系列问题。

三、高标准打造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体系

一是加快构建现代海洋治理体系。牢固树立生态优先、人海和谐理念,统筹沿海发展空间格局,落实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和沿海“三线一单”技术规范,建立“生态用海”、“集约用海”制度体系;强化海洋污染综合防治,陆海联防联治,全面落实沿海城镇污水垃圾、化工污染、船舶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以及尾矿库治理,实现治理全覆盖,执法无死角;加快实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严格管控滩涂围垦,发挥南北过渡带优势,加快试点“南红北柳”,开展海域、海岛和海岸带湿地生态系统修复工作。二是切实提升海洋治理管控能力。大力实施“智慧海洋”建设工程,推进海洋产业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增强海洋监测管控、海洋生态、防灾减灾、公共服务能力;针对沿海地区公共安全风险,联合编制跨区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完善应急储备资源、信息共享机制,提升跨域联动响应和联合处置能力,全面提升海洋治理法治化、信息化、一体化水平。三是规划推进绿色港口建设。积极推进通州湾及周边地区绿色低碳港口建设,推广国家电网公司典型港岸电标准,补贴港口岸电设施改造,补贴船企船舶受电设施改造;要求靠港船舶采用岸上供电方式,取代传统的船舶发动机发电;合理规划LNG加气站、码头低硫油储备供应系统布局。

四、完善区域港航协同发展体制机制

一是构建省部高位推进机制。仿效-12.5米深水航道工程推进机制,围绕通州湾具有大区域服务功能的港口、航道、集疏运体系建设,构建省部共建机制。积极争取把江苏新出海口建设纳入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以及国家港口、物流专项规划体系,争取中央部委配套资金和政策支持。江苏将通州湾江海联动发展示范区建设江苏新出海口作为全省重大战略项目,纳入省内相关规划体系,举全省之力强势推进。二是建立沿江沿海协同推进机制。聚焦通州湾集装箱服务业,优化沪苏通三港分工协作机制,与上海港形成集装箱远洋分流互补格局,与南通长江集装箱港区、太仓港形成集装箱远近洋互补格局。深化与长江流域沿线江港、铁路港等物流枢纽合作关系,鼓励沿江大型企业在示范区设立采购配送、商品交易中心。大力发展江海直达、水水中转、多式联运,形成长江中上游地区最近、最快、最优的出海新通道,扩大通州湾港在长江沿线的“朋友圈”,协同打造江海联运现代化物流集聚区、江海联动发展先导区。三是创新港航投融资机制。积极争取交通部共建资金支持,争取上海港、江苏港口集团、省内外政府投资平台以及船舶公司、民间资本参与通州湾江苏新出海口建设,不断完善“国家投资、地方筹资、社会融资、利用外资”的投融资机制。支持南通市安排更多市级机构、国有平台参与大通州湾港口开发建设,建立统一的通州湾港口产业引导基金,加快培育国有资本引领的产业资本体系,大胆发挥资本力量在港口建设、港航物流、产业发展、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