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协概况 > 文献资料

《南通教育史话》序言

来源: 教文卫体和文史委 发布时间:2018-06-12 字体:[ ]

南通是“中国近代第一城”和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有“教育之乡”的美誉。“教育之乡”是南通的一张城市名片。这张名片展示的不仅是南通的一块品牌,更是我们城市的一种文化特质。

虽然早在青墩文化时期,南通就有了教育的萌芽,但有文字记载的教育史方才千余年。公元952年,当时的如皋始设县学。公元980年,通州始建州学。宋代始设书院,民间亦办有不少学塾。但终无大的建树。直至胡瑗从南通走出,推行“苏湖教法”,开启了中国一代教育新风,才为南通古代教育增添了一抹亮色。及至20世纪,南通教育进入两个辉煌发展时期,大幅提升了南通教育的影响力。一是清末民初,张謇在家乡南通这片热土上,高举“父教育母实业”的大旗,创建了一批全国第一的教育机构,形成包括师范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幼儿教育、特殊教育在内的完整教育体系,使得当时的南通教育名动全国、波及世界,开创了地方教育的时代伟业,为南通近代城市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成就了南通“中国近代第一城”“全国模范县”的美名。二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南通连续多年高考成绩全国领先,“难忘教育”德育品牌引起全国关注,素质教育经验向全国推广,各类竞赛及科技发明叫响世界,名校名师效应影响深远。《人民日报》《新华日报》《中国教育报》、人民网等权威媒体和机构相继组织了关于南通基础教育的专题研究和大型报道,形成了闻名全国的基础教育“南通现象”。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南通水土孕育了南通教育。南通自古以来地少人多,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决定了南通人精打细算的生活方式,进而直接影响和孕育了南通精致细巧、规范标准的教育方式。南通滨江临海,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出南通人包容会通、敢为人先的精神,逐渐形成南通人善吸纳、善适应、善融通的鲜明特质和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可以说,南通独特的水土哺育了灵秀的南通人,灵秀的南通人创造了优质的南通教育,而优质的南通教育反哺了南通人和南通城,提升了南通人和南通城的品格。南通教育与南通人、南通城构成了一种相辅相成、共荣共生的文化现象。

南通“教育之乡”这张城市名片,有着丰厚的历史积淀、多元的现代价值,是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为了让“教育之乡”的品牌更闪亮、内涵更丰富、影响更深远,南通市政协文史委员会将《南通教育史话》列为年度重点编纂计划,通过定向约稿和广泛征集相结合的方式,征集文史资料30余万字,图片百余幅。在兼顾其历史价值和“史话”特点的基础上,有选择、有侧重地撷取能够展现南通教育发展历史进程、凸显南通教育辉煌成就、彰显南通教育自身特色的史料,经过认真整理、精心编写和严谨审校而结集出版。全书图文并茂、文风质朴、内容翔实,真实生动地记录了有关“教育之乡”的重要事件、重要成果、著名人物、文化现象以及趣闻掌故,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南通教育史话》是南通城市名片丛书的第三辑。自2014年开始,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相继编辑出版了《南通建筑史话》《南通纺织史话》等文史图书专著。这是市政协文史资料编辑出版专题化、系列化的有益探索。丛书分则独立成卷,合则融为整体,不仅内容丰富、资料性强,还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是宣传南通城市形象的优秀作品。在丛书编撰过程中,参与人员精心谋划,广泛征集,严谨求证,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市相关部门,相关县、市政协以及广大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也给予了热情关心和鼎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谢意!

文史资料工作是人民政协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具有统一战线和政协特色的重要工作,也是宣传传承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平台。同时,政协文史资料也以其独特的“三亲”性,在文史领域独树一帜。历史话语权是人民基本民主权利之一。以政协文史资料工作搭建表达历史话语权的平台,是人民政协团结各界和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独特形式。希望市政协文史工作者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发动广大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以自身的“亲历、亲见、亲闻”,多角度、多方位地记录过去、服务当代、面向未来,自觉做好新时期政协文史资料工作,充分发挥文史资料“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社会作用,为建设“强富美高”新南通作出应有的贡献。(序者:黄巍东  南通市政协主席、党组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