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备国际视野的张謇在南通创造的业绩,其影响远远超出南通的地域范畴,也引起外籍人士的关注。1904年出版的《海关十年报告(1892—1901)》江海关部分,介绍张謇和大生纱厂的共有3处,其中有关大生纱厂1899年开工后的经营状况,是笔者所见到的公开出版物中,西方人对于张謇所创大生纱厂最早的关注和评价。
《海关十年报告(1892—1901)》提及:在过去五年中,上海有些华资纱厂获得了少量的利润。特别是刚刚过去的十二个月内,它们发放了平均高达五厘的股息。除了上海的这些纱厂外,下列地方各开设了一家华资纱厂,苏州、杭州、宁波和通州。这些纱厂看来都有可以获得利润的条件,其中收益最好的是通州的纱厂,因为该厂地理位置优越,靠近棉花产地,1901 年已能发放七厘股息。
《海关十年报告(1892—1901)》的作者是时任江海关税务司的好博逊,写作时间为1901年12月31日至1902年12月15日。这是一位在中国生活、工作时间很长的英国人。有着四十余年中国多处海关任职经历、又亲见四十余年中国社会之剧烈变化的好博逊拟写的报告眼光敏锐而独到。他从上海及周边地区近代工业的起步,体会到中国社会区域性工业化的兴起。就南通而言,事实的确如此。大生纱厂开工后连年盈利,带动南通其他工业发展,进而推动南通区域教育、文化、慈善等事业的整体进步。《海关十年报告(1892—1901)》为英文版本,出版后通过上海、香港、横滨、新加坡、不莱梅、伦敦等地的书店出售,是大生纱厂早年社会形象在海外和在华外国人中的重要塑造者。
1921 年,当江海关税务司戈登·洛德主持编写《海关十年报告(1912—1921)》时,南通已经成为众口相传的模范城市:南通与中国内地城市不同,除街道比较狭窄外,一切都像上海的公共租界。南通成为模范城市应归功于张謇先生的悉心经营。南通是一个不靠外国人帮助、全靠中国人自力更生建设的城市,这是耐人寻味的典型。所有愿对中国人民和他们的将来作公正、准确估计的外国人,理应到那里去参观游览一下。
张謇时代到过南通的外国人士普遍认同南通的建设成就来源于中国人自身的努力。美侨在上海出版的英语周报——《密勒氏评论报》见证了时代风云,1936 年美国记者斯诺赴陕北苏区采访,与毛泽东的对话内容,最早就是在《密勒氏评论报》上发表的。张謇与《密勒氏评论报》保持着良好的互动关系,《密勒氏评论报》持续关注张謇和近代南通的发展,有多篇内容翔实的报道。《密勒氏评论报》主编鲍威尔实地踏访南通后,在 1920 年 5 月 22 日的《密勒氏评论报》上发表《不受日本影响的南通天堂》,指出 :“南通的现代发展完全是一项中国成就,除了那些通过各领域的归国学生所获得的成果,可谓完全不受外国的影响。”1923 年 3 月 17 日,《密勒氏评论报》发表《中国实业之进步观——中国模范城南通州》,从沿革、工业、公众便利事业、垦殖荒地、运输、商务及金融等方面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南通。文中提到:中国实业发展之动力,初以上海为起点,今已逐渐扩张而及扬子江口岸各城镇。其最显著者,为南通及无锡两处。南通为扬子江北岸之商埠,距上海七十里,有轮船往来其间。此城为完全中国人所经营,无外人营业于此,而居留之外国人,仅限于传教师及教育家而已。以其为中国人所经营之商埠,故年来变化之速,革新之进步,实堪为吾人注意也,而有中国模范城之称。观此城,亦可表率中国人建造革新之能力。
在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收藏的高诚身档案中,保存着一份《大陆报》的剪报(1925 年 12 月),那是高诚身夫人白美华撰文推介南通的文章《南通,著名的中国模范城,被誉为远东的威尼斯》。高诚身是金陵大学的创始人之一,与白美华在中国生活 36 年,对中国社会了解深刻。高诚身夫妇在南通居住 16 年,与张謇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也曾相互支持,共同为南通的教育事业和对外宣传做出贡献。白美华对于南通的观察是别致而独特的,这是在南通长期居住后才会有的细腻观察。白美华从中国城市的对比中,强调把南通称为模范城市的原因,在于南通卓然于一众中国人自己建设的城市:
杭州和苏州以其古老的建筑和优美的风景著称,南通则以中国的模范城闻名。如果客人刚刚离开灯红酒绿的大都会上海,马上就来到被称作远东威尼斯的南通,常常感到失望和幻想破灭。认为把南通称作模范城实在是言过其实。要认识南通,最好先到其他一些中国人建设的城市去看看,因为价值是比较的产物。比较之后人们也许更容易接受这样一些事实,比如更好的建筑、更宽更干净的街道、众多的学校和企业,而这些都是构成模范城的元素。
南通被誉为模范城市,按照白美华的观点,源自城市建设、教育和实业方面的成就。有意思的是,南通商会曾经在《密勒氏评论报》上为南通做过英文的整版宣传广告。广告最早于 1920 年 6 月 12 日刊登,标题为《南通——中国模范城》。
《南通——中国模范城》枚举了 11 项南通的发展成就:“通州棉”的出产中心,其质量冠绝华夏,年产超过 1000000 包。拥有 50 多英里长的新式马路,大部分是石子路面。多个棉、蚕种养实验基地和学校。1 所现代农业学校,126 名学生在具有留学经历的教师指导下从事实务操作。散布的 334 所学校接纳 20000 余名学生。2 座现代化的棉纺厂,共有 60000 枚纱锭、500 台织布机和 3000 名工人。1 个现代化的棉籽油加工企业,产能可供出口。5 家银行和 8 个钱庄。火柴厂、面粉厂、缫丝厂、铸铁厂、电灯公司各一。水运线路直达上海等地。在上海拥有 1 座现代办公楼,内设银行。在纽约第五大道开设中国绣品商店。
对于南通的经济发展前景,广告做了如此展望:“南通方兴未艾的事业包括:总投资超过 300000 元的数百英里筑路计划;新建 7个棉纺织厂;新建发电厂;保障工业发展的煤矿开采;对长江泥沙淤积形成的成千上万英亩土地的开垦。”
广告的最后,向境内外各界人士发出邀请:“南通欢迎四方宾朋。这里有两家舒适的旅馆。境内五座圣山之一的狼山,风景美不胜收。数百座庙宇和一座宝塔构成了无双的东方胜景。需要了解更多南通情况的人士,可与南通商会联系。”《南通——中国模范城》与其说是广告,不如说是南通城市形象的宣传。
《北华捷报》于 1922 年 6 月 24 日刊登《南通——中国最新式的城市》的新闻,副标题为《张謇的繁忙活动:上海代表团参访记》。文章开头说道:“南通,中国长江沿岸贸易与工业的现代中心,或许设计之初就是为了赢得西人的瞩目。这是来自英国商会的成员以及法国、日本和美国商会的代表们从这个城市拜访归来,得出的一致结论。这些客人受邀参加张謇七十寿辰的庆典。”张謇建设南通,固然不是单纯为了所谓的“赢得西人的瞩目”,但张謇的确欢迎外籍人士到南通参观,希望能有更多的资源,包括资金、技术和人才注入南通。
《密勒氏评论报》上的广告从 1920 年 6 月 12 日到 9 月 18 日共刊载 15 次。1921 年元旦,在原来广告内容的基础上,又增加大达轮船公司上海至南通的航行信息,并且陆续刊登到 1922 年 4 月 15 日。美国杂志《世界召唤》对此进行关注,于 1925 年 4 月刊登文章《中国的模范城市》,开头就是:南通是独一无二的,在于它是全中国唯一在英文报纸上给自己做广告的城市。
如果说南通商会刊登的英文广告介绍南通取得的成就更多的是从实业角度着眼的话,那么一些外国人士有着不同的视角。美国人查尔斯 T·保罗在 1919 年出版的《中国的召唤》一书的南通部分,有着这样的观察:
男孩女孩都能就读的现代小学——这一系统涵盖城镇及农村的 300 多个单位,其分布之广泛、实施之高效是当时除了英属印度之外任何亚洲地区都无法匹及的;为男生与女生分别建造的两所文法学校;一所男子高中;为男生与女生分别建造的两所师范学校;一所农学院、一所商学院、一所纺织学院、一所为女生设立的刺绣学校、一所为男生设立的贸易学校;一所有附属医院的医科学校;一所为无家可归的老年人建造的老人院、为聋哑人士及失明人士建造的救济所、一所用其亡妻遗产建造的可以容纳 1500?名孤儿的孤儿院;一所考古博物苑,里面陈列着史前动物标本、被拆卸下来的佛像以及一些商业产品 ;一座图书馆和一个公园;一所可供外国游客下榻的宾馆;另外,在 1911—1912 年大变革时期以及随后的一场大饥荒中,张謇还辟出了大批土地安置难民,同时在金陵大学专家的指导下开展造林。
查尔斯 T·保罗更多的是关注南通在教育和公益事业方面的进步,他认为张謇“在当地主导的市政建设以及公益项目使南通成为了许多省市的瞩目之处,为这个刚萌发民主嫩芽国家里的富人树立了爱国主义与利他主义的新榜样”。
张謇与其领导下的团队在中国早期现代化的探索过程中,对南通的影响和改变所做的贡献,得到了外国人士的称许。1921 年 3 月26 日,美国人裴德生于《密勒氏评论报》发表《张謇 :中国的城市建造师》一文,对此有进一步的评述:从上海沿扬子江往上 100 英里,创造天分体现在中国最伟大的工业领袖与资本家张謇身上。通过南通这个模范城市的建造,他为中国未来的工业化树立了里程碑。
张謇在其同僚的协助下,为年轻一代的中国人提供了范例,如果薪火相传的话,将会使这个国家走向世界最伟大的工业国家的前列。每个年轻的中国人都有必要花费一些时间,在南通城吸取它的精神,学习它的内部建设,从而培养未来的城市与国家建造者。南通对于外国游客也是令人愉悦的体验,它的好客让人回想起美国南部地区传统的礼貌。
毕竟,南通令人最为印象深刻的特性,它极大的活力以及活泼进取的精神,在于这一切诞生于中国最伟大的学者之一——张謇的脑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