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议政建言 > 委员论坛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提升环境优良化水平

来源: 发布时间:2010-09-21 字体:[ ]

南通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

生态环境优良化是现代化的基本要求。近几年来,我市坚持环保优先方针,大力开展生态创建,努力实现经济跨越发展和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的良性互动,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市区先后被授予保护臭氧层示范城市全国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城市称号,建成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所辖县(市)区全部成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实现了生态建设满眼绿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中,我市连续六年名列全省第一。

我市生态环境建设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值得重视的难点和问题。一是产业结构比重不尽合理,优化结构任务艰巨。南通的支柱产业主要有纺织服装业、化学工业、机械电子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等,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较低。化工、印染、钢绳等行业普遍存在污染排放大、污水处理后污泥污染突出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质量改善。二是农业面源污染增加,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任重道远。农业产业提升与产业转型升级对农业环境保护压力加大,特别是园艺类种植必然提高复种指数,加大了化肥、农药的施用量;一些设施农业大棚因长期种植引起次生盐清化现象;畜禽养殖业的发展,导致畜禽粪便的污染大量增加。农村的生活污染治理方式相对滞后,基础设施欠帐较多,环境管理还不到位,公共服务体系有待完善。而乡镇财力不足,缺乏必要的扶持政策。部分农民群众垃圾乱倒、污水乱排的不良生产生活习惯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致使农村环境面貌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有较大差距。三是城市化进程加快,环境治理难度加大。随着工业企业大量增加,城市服务业的发展,城市规模扩张,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会产生较大影响。预计到今年底,城市生活污水和垃圾产生量将比2009年分别增长约1.3倍和2倍;机动车拥有量急剧上升,城市机动车污染排放量将比2009年上升1倍,这对于酸雨频率较高的市区来说,治理和控制难度加大。同时,随着经济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淡水资源耗用量将大增,我市水质型缺水将更加突出。四是沿江沿海开发,生态环境将面临新的挑战。随着新一轮沿江沿海开发,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污染物的排放将大量增加。根据我市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到今年底,我市的化学需氧排放量还要下降0.55个百分点,对照这个标准,我市的污染控制任务艰巨,环境容量有限,全市的生态环境承载力势必面临新的挑战。

一、对“十二五”我市生态环境建设目标体系初步构想

参照江苏沿海开发以及省定全面小康建设指标体系,坚持全面体现和突出重点、组织考核与公众参与、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针对我市实际情况,建议我市“十二五”规划中生态环保指标体系构建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单位GDP的能源消耗。近4年(20052009)我市单位GDP能耗约累计下降17.8%。2009年为0.70吨标准煤/万元,按此速度推算我们建议“十二五”期末我市单位GDP能耗指标参照值为<0.6吨标准煤/万元.

2.城市质量综合指数。江苏全面小康标准为80分,我们建议将我市此项指标参照值设定为>90分。

3.废物处理利用率。按照新修订的《国家生态市建设指标体系》要求,南京、无锡、苏州、常州等市都把创建国家生态市目标值分别设为大于85%、90%90%90%,建议将这三项指标参照值分别设定为100%100%、>90%。

4.城市绿化覆盖率。江苏全面小康标准为40%,省定的目标是,到2010年全省城市绿化覆盖率要达到42%,因此,我们将我市此项指标参照值设定为>48%。

、推进我市“十二五”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建议

针对目前我市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难点和问题,为确保实现十二五南通生态环境建设基本现代化建议指标,提出如下意见建议:

1.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统一思想认识,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充分利用各级新闻媒体,大力弘扬生态文化,推动生态文明宣传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宣传环保法律法规,树立先进典型,曝光环境违法行为,引导企业主守法经营,发动群众参与环境监督,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浓烈氛围。突出农村环保宣传,充分利用有线广播、挂图、科普读物、科教片等多种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推广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

2.进一步推进生态市创建和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生态市创建是一项自下而上的系统创建工程,生态市要求80%县建成生态县,生态县要求80%的镇建成生态乡镇,生态乡镇要求80%的村建成市级以上生态村。四级生态建设都有一整套完备的指标体系,涵盖了生态建设的方方面面。要坚持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监管减排三管齐下,重点突出工程减排。要重视开展十二五减排研究,摸清我市氮氧化物、氨氮等新增考核项目底数,加强项目储备,为下阶段更好地推进减排创造条件。

3.进一步抓好工业污染防治,努力控制污染源头。严格环境准入。发挥好环评审批对于经济发展的调节器控制阀作用,严控两高一低行业扩张,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确保新建项目进入与产业定位相符的开发区。更加注重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现有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进行调整,积极支持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环境影响小的临港产业、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加快形成节约、环保、高效的产业体系。要重视加强园区环境管理。推进企业向园区集中,所有进区项目应与其产业定位及环保要求相适应,并严格执行开发区(包括各类园区)区域环评或规划环评、建设项目环评、限期治理、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三同时等各项环境管理制度。力争到2015年,所有省级以上开发区基本建成国家级、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4.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强化环境执法监管。环保部门要积极推进企业污染设施规范化运行,提升企业污染治理水平。深入推进信访调处,健全信访预警机制,强化排查化解和后督查。要坚持不懈地开展环保专项行动,挂牌督办一批重点环境事项,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要探索组织环境应急演练,进一步增强应急处置能力。健全饮用水源地保护区长效管理,推动基础工作全面落实到位。严格固废和危废管理,督促企业落实固废综合利用和安全处置计划。尽快启动第二轮化工行业污染专项整治工作,对凡在主城区、居民集中区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化工生产企业一律搬迁,不能搬迁的,依法予以关闭。

5.进一步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要持续强化农村河道整治,狠抓农村生活垃圾处置、河沟保洁、农路养护和绿化管护四位一体长效管理机制的落实。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采用科技、经济、行政、法制等手段,控制农业自身污染和环境污染。全面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切实加强高毒农药替代品种安全使用技术的研究推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以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为抓手,不断扩大种植面积。大力推行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强势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及禁烧工作。积极开展农业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探索发展循环农业,搞好集约化畜禽养殖粪便的综合利用。按照先试点后选择、先示范后推广的思路,因地制宜推行分散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

6.进一步加强环保监管能力建设。强化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主要入江、入海河口自动监测站建设,完善大气、酸雨和城市噪声自动监测系统,拓展长江、近岸海域水质和生态环境监测,特别要加强重金属和有机毒物的排放监控。争取早日建成环境自动监测信息管理和决策支持系统,健全覆盖全市的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和污染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统,重点工业污染源、污水处理厂全部安装在线监控装置。力争到2015年,建成长江如皋长青沙区域供水、如皋如海运河十里墩、通州九圩港河平潮水厂3座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站,北凌河、栟茶运河、如泰运河、通吕运河、通启运河5座入海河口水质自动监测站。加强环境应急能力建设。开展重点企业、化工园区和港口的环境风险评估,编制污染事故应急反应预案,建立应急响应平台;对可能引发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企业,制定并落实应急预案,配置必要的应急事件处理装备。进一步重视环保队伍建设。积极推进环保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市、县、乡、村四级环境管理网络,充实环保人员编制。加大环保、水利、海洋、国土资源和林业等部门的联合执法监督力度,严厉打击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违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