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议政建言

加强市区联动 扎实推进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来源: 通州区政协 发布时间:2018-11-29 字体:[ ]

近年来,我区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着力推进环保基础设施持续改善。先后建成17座生活垃圾分拣中心和8座压缩式垃圾中转站,基本保障了城乡居民生活垃圾应收尽收、及时转运。累计建成污水管网454.75公里,建成镇级以上污水处理设施19座,全区223个行政村中有105个行政村建成投运114座村庄小型污水处理设施。组织实施全覆盖拉网式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77个,全面落实“河长制”,深入实施农村河道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和城区河道生态治理,有效发挥了环保基础设施对改善城乡环境的保障作用。

我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尽管取得一定成效,但对照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和加快融入南通主城区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突出表现在环保基础设施承载力不足、建设资金短缺、制度机制体系亟待创新等等。鉴于我区三面环绕南通市区的区位特征,为加快推进通州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提升生态治理保护能力,提出如下建议:

一、在重点环保基础设施方面,坚持同步规划、同步建设。结合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将我区毗邻南通市区的镇区环保基础设施列入南通市区统盘考虑,实现就近联建,按照分级负担原则,对环保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共同利用,充分体现基础设施的“同城效应”,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体现规模效益。

二、在跨区域河道整治方面,坚持统筹部署、联动共治。为有效避免“划区而治、各自为政”的状况,建议市有关部门对跨区域主要河道尽快制定中长期的治水总规划,根据河道功能定位,制定全河道的治理总方案。同时结合各县(市、区)主要河道的流域特点,有步骤、分区段统一组织实施。例如:对航运河道应重视航道、护岸、港口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与保护;对城市河道应重视水质提升、景观建设等。同时推动建立交界区域水环境治理联席工作机制等制度,有效形成“规划先行、和而不同,联动治理、联系常态”的跨区域治水模式。

三、在危险废物处置方面,坚持统筹协调、集中处置。我区工业企业每年产生的各类危险废物量3万吨左右,类别多、数量大,处置难度空前加剧。目前区内仅有一般工业污泥处置项目1个、废弃电子产品处理项目1个、危险废物经营许可单位1家,处理能力严重不足,危险废物处理难以找到接收单位,成了困扰企业和地方政府的一大难题。从环保和经济的角度考虑,建议全市统一规划建设规范化的危废处置中心,并将我区危险废物统一纳入市区处置范畴统盘考虑。

四、在基础设施投入方面,坚持加大扶持、绩效考核。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均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仅以我区镇村污水处理建设为例,据估算,2018-2020年就需投入建设资金6亿多元。建议:加大建设资金财政奖补力度。实行市、区、镇三级联动投入机制,市对区、区对镇均实行目标管理考核,凡完成目标任务的,分别按一定比例给予相应的专项补助资金。加大运营维护资金奖补力度。对污水处理设施运营推行更加严格的考核办法,并按考核结果兑现奖励资金,对达不到考核要求的,严格处罚。大力引进社会资本。在理清债权债务的基础上,引入社会资本参股,推进组建水务一体化集团。

五、在环保体制改革方面,坚持因地制宜、人事相宜。随着环保体制改革的深化,生态环境监管职能及监管领域进一步拓展。目前我区重点监管企业已超过6000家,是5年前的2倍,环境监管任务日益繁重,而环境执法人员目前仅有40余人,与5年前相比,基本没有增加,且无行政执法车辆编制,执法力量难以保障日常执法执勤需求。建议上级相关部门在制定环保机构体制改革方案时,对照国家环境监察监测机构标准化建设的标准和要求,充分考虑基层执法需要,在县(区)级环保机构设置、执法力量配备、执法车辆编制等方面给予有效的保障,从根本上提升环保执法的能力水平,为建设“强富美高”新南通提供坚强的基础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