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委会工作

关注特殊群体 助推服务升级——市政协无党派人士界聚焦长期照护保险开展协商议事

来源: 环资城建委 发布时间:2022-08-31 字体:[ ]

“未来我市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健康可持续发展,应锚定失能群体照护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聚焦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着力抓好宣传扩围、简便手续、服务优化三方面工作。”8月22日,在市政协无党派人士界有事好商量民生专题协商议事活动上,市政协委员、市无党派知识分子联谊会会长、市医疗保障局局长张劲松一语道出关键所在。

协商议事前,市政协无党派人士界从基层社会治理入手,以知民情、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为着力点,聚焦失能人员特殊群体,围绕“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健康可持续发展”深入调研,助推照护服务升级。

抓机遇 锻长板

2016年,南通被列为国家首批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城市之一。同年,总部位于上海的全国连锁性专业居家照护服务机构——抚理照护服务有限公司进驻南通,成为我市第一家定点居家照护服务机构。目前,已覆盖南通720多万参保人员,累计享受长期照护保险的参保人员达6.6万人。抚理南通分公司的发展也水涨船高,服务范围囊括城乡,实现全域覆盖,为本地创造了可观的就业岗位。

“调研数据显示:全市351家照护保险定点服务机构投资总额超25.5亿元,直接拉动就业超1万人。基金向定点机构支付,为企业发展提供了稳定的购方需求预期,撬动了社会资本投资养老服务产业和照护人才培养。”市政协委员王雪玉说,“不能谈‘老’色变,应坚持政府主导,立足市情,创新思路,化危为机,倾力打造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银发’服务产业。”

“10年前日本政府制定的《日本再生战略》就将看护产业列为新增长点,后来出台介护保险法,撬动了千亿级市场和万亿的消费需求。”韩建新委员协商前查阅国外长期照护保险制度资料近10万字,他在发言中说,据国家老龄办发布的《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成果》显示,我国失能、半失能老人约占老年人口总数20%,随着失能老人基数增大和年轻一代压力的增大,花钱请专人照顾老人成为更多家庭的选择。“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既能回应现实,解决燃眉之急,还能补齐社会保障制度短板,促进整个服务产业的供给。此外,这项制度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孝老、敬老传统文化内涵,有利于增进社会、家庭的和谐。”

建队伍 填缺口

产业发展,人才为要。当下,职业前景和职业发展通道是否畅通,越来越成为择业的重要标准。

“照护产业市场前景可期,但从业人员年龄结构偏大,中青年群体就业意愿不强。”张劲松委员建议,要高度重视照护技能培训,通过吸纳社会义工、加强失能人员家属培训等政策,吸引更多人员就业;职能部门优化考核评价体系,保障合理的薪酬待遇,扩大社会大众对照护职业的知晓度、认可度。

“培养和建设一支数量大、专业强、层次高的照护服务人才队伍,是解决一人失能全家失衡问题的关键因素,也是提升照护服务整体水平的重要保障。”参加协商议事的市政协副主席徐峰建议,通过开展“服务之星”评选、先进事迹推介等途径,提升从业人员荣誉感和公众认同感,为照护服务人才队伍建设良性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照护、养老机构为相关专业学生提供实习岗位,以实习带动就业热情。

重个性 补短板

目前南通长期护理保险服务共有11种套餐和12项个性化服务项目,加上数百家专业护理机构,几乎可以达到全方位照护。

应邀参会的服务对象家属代表王水华建议,在社区层面建好失能失智人员档案,准确区分不同对象实际状况,标明特殊需求,主动定期调查。此外,对于非专业护理人员,应由政府职能部门加快完善照护职业技能等级、专项职业能力等考核评价方式,提升职业技能水平。

“应从老年人生理、心理两方面准确把握其服务需求。”阳光老年公寓代表高理认为,社区应与照护机构、养老机构建立沟通协作机制,定期开展疾病筛查和健康评估,共享信息,帮助社区、家庭掌握照护对象健康动态,做好疾病预防、自我评估工作。此外,相关部门应加强行政执法,做好闭环监管,畅通退出机制,保障行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