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绘就“十四五” 发展精彩篇章
南通市政协
时间记录前行印记,岁月镌刻奋斗年轮。
“十四五”时期是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南通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加快推进战略机遇转化见效,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五年,也是南通市政协围绕中心大局,砥砺奋进、开拓前行的五年。
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市政协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省政协指导和南通市委领导下,紧扣“四个走在前”“四个新”“4+1”“四个着力点”重大任务,切实履行职能,广泛凝聚共识,积极为“强富美高”新南通现代化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贯穿一条主线
与党政同频共振、同向发力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是市委、市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市政协坚持把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为履职主线,始终做到“党政中心工作推进到哪里,政协履职就跟进到哪里”。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等多重国家战略深入实施,拥有276公里黄海岸线和多座深水海港的南通,如何全力打造世界一流船舶海工产业基地?2024年,市政协坚持小切口、大视野、深调研,聚焦“提升高附加值环节产品配套水平,打造高质量船舶海工产业链群”课题,组织专题调研组,深入全市各县(市、区)板块和具体细分领域、关联企业,脚步遍及30余家船舶海工企业,了解产业链发展之需,召开不同层面的座谈会20余场,赴外地学习考察,加强比较研究,寻求突破之策。
“大力支持总装企业向总包企业跃升,不断提升全球资源整合配置的核心竞争力”“加强关键领域技术攻关,发挥链主企业引领作用,支持中小配套企业发展”……在市政协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上,大家深度协商互动,贡献“金点子”,形成4个方面12条建议案。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对政协建议案作出批示,市委常委会会议专题研究,对建议案给予充分肯定,要求相关部门认真研究吸收转化。
注重把履职重点放在全局性、战略性问题的思考谋划上,放在补齐短板的对策研究上。“十四五”以来,先后围绕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推进产业链供应链配套协同、“创新之城”建设、做大做强生产性服务业、推进滨江片区文旅深度融合等重点协商议题深入调查研究,其中20余个调研成果提交市委常委会会议研究,有的直接转化为市委、市政府工作举措。
坚持集协商、监督、参与、合作于一体,组织委员和企业家代表,围绕推动“惠企通”平台更加快捷高效服务企业,开展沉浸式监督,持续助推优化营商环境。围绕跨江融合、产业园区发展、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等,开展协商座谈、主席会议视察、提案督办等,助推党政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在宏观献良策、建诤言的同时,聚焦微观层面搭平台、办实事。2025年初,市政协主席会议成员在走访委员企业过程中,发现企业对技术升级、工艺革新、产品迭代有着迫切需求。为此,市政协向116家委员企业发放《产学研合作需求调查表》,全方位了解企业在技术、人才、产学研合作等方面需求。在深度走访、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会同市科技局,把通机股份、爱利特机电、海宝新能源等14家委员企业作为首批服务企业,为其链接高校资源和科技成果。
6月25日,苏沪高校——南通市政协委员企业产学研合作洽谈会在南通召开,来自省内外26所高校负责同志及其科研技术团队代表、市政协委员企业代表、科技和科协界委员等齐聚一堂,与会各方深入对接、精准匹配、携手创新。首批10家委员企业与东南大学、东华大学等高校签订11项技术攻关合作项目。为提高校企产学研合作常态化水平,市政协专门开发“智汇政协助航者”产学研对接服务系统APP,高效精准匹配企业技术需求和高校科研成果。
与会企业代表和高校方面高度肯定洽谈会价值,认为“市政协搭建合作平台,当好‘红娘’和‘店小二’,促进了苏沪优质科教资源与委员企业创新转型需求精准对接。”
政协工作只有找准落点、聚焦靶向,才能在围绕党政中心大局“公转”的轨道上建言建在需要时、议政议到关键处。
秉持一种情怀
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一老一幼”关乎民生、连着民心,如何实现老有所养、幼有所育,是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市政协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始终把完善“一老一幼”服务体系建设放在心上、抓在手上。
为助力构建兜底性、普惠型、多样化养老服务体系,市政协先后围绕提高养老服务水平、推动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加快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发展养老产业等课题,深入协商、务实监督。
南通作为长寿之乡,如何催生康养和旅游等产业、促进银发经济发展,值得深入研究。市政协从环境、资源角度切入,将“擦亮长寿之乡名片”作为专题研究课题。调研组总结提炼南通长寿现象的鲜明特性,提出遵循“以长寿促民生、以品牌兴产业、以和谐谋发展”理念,推动长寿资源向民生福祉和发展动能转化的建议。
托育问题,同样备受社会关注。“要进一步提高托位总量,控制空置率”“健全完善标准规范和质量评估体系”“加大人才培养和技能培训力度”……委员们积极建言献策。这是2024年12月3日市政协医卫界围绕“加强育幼服务体系建设,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议题开展专题协商座谈的场景。
“十四五”期间,市政协围绕普惠托育服务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推动形成南通方案,并在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和专题调研会上作经验介绍。
坚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始终把群众“心上事”作为政协履职“上心事”。在每年常委会会议和主席会议重点协商的4个课题中确保至少1个民生议题,先后围绕强化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和能力建设、实施区域治水工程、持续改善低收入群体生活水平、加强小区电动自行车科学长效系统管理等协商建言,相关务实管用的意见建议被市委、市政府采纳。
把准协商式监督的特点,组织政协委员围绕污染防治攻坚和长江大保护突出问题整改,持续开展专项监督。市级层面累计开展490余批次1900余个点位督察,提出意见建议1500余条,直接助推85%以上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强化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监督方式获国务院督查激励。
谋利民之策,促惠民之举。深入开展委员履职“服务为民”活动,广大政协委员沉下去、亮身份、联起来,开展送科技、送教育、送医疗、送文化、送法律服务2000余次,切实为基层群众办实事。
人民政协只有恪守为民情怀,履行职能才能守护群众利益,才能让群众感到政协离自己很近,才能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扛起一份责任
注重守正创新、提质增效
协商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市政协牢记专门协商机构的职责使命,在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的进程中积极探索、笃定前行。
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履职能力建设。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严格执行“第一议题”制度,着力构建和落实常态化学习制度体系。举办委员培训班、深化“书香政协”活动,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广大委员、机关干部中入脑入心。
3月11日下午,在南通市行政中心报告厅,市政协围绕“从DeepSeek看人工智能发展趋势与应用前景”这一主题举办2025年度首场委员课堂。近3000位政协委员和市县政协机关干部通过现场或视频连线方式,感受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和创新活力。“人工智能的浪潮已经到来,我们每个人都应将运用人工智能作为必备的技能包。”政协委员深有感触。市政协创新委员课堂平台,制定委员课堂实施办法,围绕政策法规、前沿科技、社会治理、人文历史等专题,拓展知情明政渠道,进一步拓宽委员视野,提升履职能力。
以建设模范机关为目标,市政协持续深化“机关作风提升年”活动,大力开展学习型、研究型、服务型、创新型、廉洁型机关建设,着力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提升机关服务保障水平。
丰富协商形式、增加协商密度,加强政协协商同其他协商形式的协同配合,助力完善协商民主体系,市政协在把准性质定位基础上持续探索创新。
搭建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平台,推动政协协商、服务基层社会治理。先后围绕“完善村规民约、树立文明新风”“厚植为民情怀,提高执法水平”“建设江海平原特色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等议题,集中开展“民生专题协商议事月”活动,取得良好效果,市委主要领导给予批示肯定。围绕提升校园餐管理品质、强化养老护理队伍建设、实现“菜篮子”稳价保供等议题,深入开展界别协商议事活动,助推办好民生实事,让民生温度可感可及。
坚持开放、融入、共享原则,以协商议事室、社情民意联系点、委员之家等载体为基础,高质量推进委员工作室建设。全市已建成委员工作室211个,其中,区域型83个,界别型75个,专题型53个。2025年7月27日,南通市政协港澳委员工作室在深圳成立,在港澳地区的市政协委员、深圳南通商会企业家代表等30余人共同参与。委员履职有了新平台,内植于心的报国志和家乡情得到进一步激发。
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等功能建设,为更好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提供有力支撑。市政协坚持系统集成、守正创新,强化专门协商机构制度机制。
提案是委员履职的重要方式。市政协着力优化提案审查流程,创新并持续落实市委、市政府领导领办督办重点提案全覆盖制度,推进重点提案清单式办理,对提案办理情况开展“背对背”民主评议。制定《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提案办理评价工作的办法》,把提案落实率作为提案办理评价主要标准,科学设置评价指标体系,推动提案办理由办复型向落实型转变。
“十四五”期间,市政协对制度进行梳理修订,形成党建工作、政协履职、机关运行等3方面近百项制度汇编。及时总结实践中的创新举措,制定民主监督、委员联系界别群众、界别协商等制度机制,推动了政协履职郑重有序又生动活泼地开展。
行稳方致远,奋斗路正长。站在奋进“十五五”新的历史起点,南通市政协将坚定扛牢政治责任、发扬优良传统、突出双向发力,扎实做好“四个凝聚”工作,在中国式现代化南通新实践中展现更好担当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