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议政建言 > 大会发言

发挥公益书房作用 打通阅读“最后一公里”

来源: 教文卫体和文史委 发布时间:2023-07-04 字体:[ ]

政协南通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

“着力繁荣江海特色文化,加快文化强市建设步伐”专题建言献策会发言材料


发挥公益书房作用  打通阅读“最后一公里”

民进界  张  锋


城市公益书房,是专为城市市民打造的一块崭新的知识共享、信息交流、互动阅读的人文空间让广大市民足不出户便可以就近轻松享受美味可口的“文化大餐”,满足了现代人所追求的阅读体验与文化精神享受,是一座城市现代文化标志重要的发展元素。城市公益书房作为一项公益性文化事业,在城市的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公益性的城市阅读场所、设施有了很大改善,市民的阅读生活也变得更便利、更丰富。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城市公益书房建设与发展“打了折扣,缩了水分”,成了市民眼里表面流光的“形象工程”和中看不中用的“绣花枕头”。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书房利用率不高。一些地方的公益书房建设只是立足当前,没有着眼长远,也没有适度考虑书房的服务半径、覆盖面积,加之建设布局和组织施工方面做得不够精细,去阅读的人并不多,利用率也不高。如在对江苏南通部分人群的抽样调查中发现,仅有60.82%的居民表示在居住地附近(步行15分钟的生活圈)有阅读服务设施;阅读服务设施知晓使用率和阅读服务设施使用率分别为65.17%、33.83%。

(二)缺乏专业的管理。一些城市公益书房缺乏精准服务的措施和办法,致使一些书房内涵不够,对市民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不强。比如,图书期刊资源配备不尽合理,书房内所提供的图书报刊种类较少,内容覆盖面较窄,文化品味不高,不能满足各类各层级市民的阅读需求,对城市居民缺乏持续的吸引力,且管理人员管理松散、服务人员专业知识缺乏等情况时有出现。

(三)后期运行和管理压力较大。对于非政府投资的一些社会机构,城市书房在前期的固定资产投入是可控的,由于公益书房后续运行、维保、文献更新等综合投入费用压力特别大,如果后续资金的投入不到位,一旦社会使用率和关注度下降,将很难保证其公益性。

城市公益书房的建设是解决好公共阅读设施、公共阅读服务和公共阅读活动“最后一公里”的积极有益探索,城市公益书房效应的发挥是长期惠民的关键。

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把城市公益书房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中。要加快出台地方城市书房建设与管理办法,对城市书房的规划建设、运行管理、服务提供、扶持补助等方面作出规范性要求,实行标准化统一管理模式,为城市公益书房的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各地相关部门要加强指导,精心组织实施,加强对市民的阅读需求分析工作,调动市民的阅读积极性。根据城市公益书房的具体位置状况及服务区域内的居民生活、休闲娱乐等习惯,充分了解受众读者的阅读喜好,选择与读者需求相适应的图书。

(二)注重城市公益书房的个性化发展,提升阅读体验质量。一是公益书房的设计理念要围绕服务对象的需求,创造愉悦、温馨的阅读环境。屋内讲究布置整洁、环境优雅,打造时尚精致的风格,营造家居式、无拘无束的阅读环境,处处充满着家的温馨感;二是在注重阅读服务的同时,更加注重体验服务,不仅提供现实空间中的讲座、展览、研讨、设计、竞赛服务等体验互动,同时提供网络空间的数字冲浪、微信接力、远程咨询、个性推送、视频欣赏、图像传递、网络直播、多屏融合等体验互动;三是在提供基础服务的同时,注重分众细化、开设个性化的交流空间,为不同人群提供差别化的服务,使其最大程度满足社会各阶层及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

(三)打破传统空间固有格局,加快公益书房数字化服务。要利用数字化形式的阅读,更好地提高全民阅读的兴趣。在现有公益书房建设的基础上结合数字技术,添置24小时自助借还书机、电子图书下载机和电子阅报机等,将书房建设成为具有多媒体数字化信息书房;通过开展线上朗读比赛、云逛书店等模式,带领直播间观众参观书房,了解书房,打破书籍与读者的距离,让读者足不出户就能共享线上阅读趣味,让书香通过互联网传到了居民的家中。

(四)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扩大城市公益书房的影响力。一是借助媒体宣传建设城市公益书房的意义和作用,各城市公益书房可通过建立属于自己的官网、微信公众号等互动平台,与读者进行交流互动,吸引更多的人来公益书房享受知识的乐趣;二是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线下阅读活动。充分发挥阅读推广活动的作用,以大型节庆活动、世界读书日为依托,将特色文化活动延伸到各乡镇、街道、社区。

(发言人系江苏省少年儿童文化艺术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南通市通州区文联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