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议政建言 > 大会发言

立足向海发展 畅通内外通道 为加快海洋强市建设提供交通支撑

来源: 环资城建委 发布时间:2025-04-03 字体:[ ]

政协南通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

“加快海洋强市建设,做大做强海洋经济”专题建言献策会发言材料


立足向海发展  畅通内外通道  为加快海洋强市建设提供交通支撑

社科界  汤葱葱


南通濒江临海,区位条件得天独厚,海洋资源丰富,在发展海洋经济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与优势,是推动我市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当下,市委市政府锚定向海发展的战略方向,全力打造经济新增长极。近年来,我市在海洋经济领域奋力前行,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此同时,受沿海港区交通基础设施制约,海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和考验。

其一,枢纽能级亟待提升。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一体两翼”的格局中,以上海为核心,江浙为两翼,长江流域为广阔腹地。与南翼的宁波舟山港相较而言,我市所处北翼港口在规模与竞争力方面存在显著差距。放眼省内,与苏州港、连云港港等大港相比,各港口纷纷加速与上海港的合作对接,同质化竞争态势激烈。苏南港口群凭借外贸货源突出等优势占据先机,而南通港的独特优势尚未充分彰显。当前,我市集装箱国际航线仅开通一条远洋航线与四条近洋航线,外贸箱年吞吐量仅为30万标箱,这与我市的发展定位和潜力极不匹配,难以满足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枢纽地位的提升迫在眉睫。

其二,跨江联动亟待强化。南通与上海之间的交通一体化虽进展显著,但目前主要依赖苏通大桥公路通道以及沪苏通铁路,运输流量渐趋饱和,难以承载日益增长的客货运输需求。尽管北沿江高铁、海太隧道正在加速建设,但距离建成通车尚需时日,且其功能更多侧重于客运,对于货运的支撑作用有限。通海、吕四开通的往返上海的集装箱班轮,在实际运营中,对周边货源的吸引力相对不足,运力与运量均有较大的提升潜力,对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公、铁、水货运通道有待进一步优化与加强。此外,虽然上港集团、省港口集团、南通港集团共同组建合资公司运营吕四起步港区集装箱码头,开局良好,但在协同管理方面仍存在明显的不足与短板,尚未有效纳入上海港的统一管理体系,制约了跨江联动的深度与广度,难以实现资源的高效整合与协同发展。

其三,航运服务业亟待振兴。航运业服务业是我市“3+2+2+X”涉海产业体系中两大支撑性产业之一。近年来,宁波、泉州、天津、青岛、海口等沿海城市对航运企业规模化发展给予资金奖励,造成我市部分企业、船舶外流。相较于其他航运大市,我市海运企业规模较小,缺少具有行业引领作用的龙头企业。比如,与我市经济体量相当的泉州市,拥有海洋货运企业84家,海洋货运船舶286艘共559.2万载重吨,其中运力规模超10万载重吨的企业达14家,还有安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兴通海运股份有限公司2家A股上市企业。我市仅有海洋货运企业35家,海洋货运船舶71艘共142.5万载重吨,运力规模超10万载重吨的企业仅2家(江苏大唐航运股份有限公司40.2万载重吨、南通宏运贸易有限公司12.6万载重吨)。同时,各地区对海船入籍登记、检验政策执行尺度不一,造成一些船舶选择在标准更宽松的地区入籍;航运金融、保险支持力度不够;以港兴航、以航促港、港航产相互赋能的格局尚未形成。

为推动我市海洋强市建设,做大做强海洋经济,建议如下:

(一)强化枢纽协作,提升综合能级

一是基建加速,路网加密。围绕长江口产业创新绿色发展协同区建设,进一步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重点推进北沿江高铁、海太、张靖皋等通道建设,尽快开工苏通二通道,加快通沪高速公路、通常高速公路、通苏嘉甬铁路如东延伸段等项目前期工作,推动沿海高铁、沪崇启城际铁路等规划研究,形成更加紧密的一体化发展格局。

二是枢纽赋能,辐射升级。深入推进上海—苏锡通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依托洋吕铁路及其专用线,加快建设以吕四“2+2”码头为核心的海铁联运枢纽,依托通海港区铁路专用线和长江航道,加快打造以通海码头为核心的沿江产业集聚枢纽,进一步发挥综合枢纽的资源集散和辐射带动作用。

三是合作拓展,航线突围。深入推进我市与上港集团、省港口集团的战略合作,协调近洋远洋航线开辟。加强与长江、运河沿线和中西部地区的运贸合作,全面提升揽货能力。完善优惠奖励政策,鼓励航运企业开辟新航线,逐步改变航线受制约的局面,提升南通港在国际航运网络中的地位。

(二)深化跨江联动,完善货运体系

一是加快货运通道建设。优化通海、吕四与上海间的货运航道条件,提高集装箱班轮运输的频次与准点率,提升运输效率与服务质量。加大对航道疏浚与维护的投入,建设更先进的港口装卸设备,增强对周边货源的吸引力。

二是打造高效货运体系。提前谋划与北沿江高铁、海太隧道等新建交通设施相匹配的货运衔接方案,打造公、铁、水多式联运的高效货运体系。在高铁站点与港口附近规划建设货运物流园区,实现无缝对接,促进货物快速中转与集散,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

三是建立协同管理机制。深化与上港集团战略合作,全力推动吕四起步港区纳入上海港统一管理信息平台,实现港口运营数据的实时共享、统一调度指挥与资源优化配置,降低运营成本,增强整体效能与集群优势。

(三)培育航运服务,推动共建共享

一是出台航运业发展扶持政策。政府层面出台促进航运业高质量发展的扶持政策,打造航运主题集聚区,对新引进或新设立的航运企业按照开业运力规模给予奖励,对在通经营的航运企业新建或市外购置运输船舶给予奖励。支持设立总部型航运企业,推动国内外大型船代、货代等航运服务企业在南通设立分支机构。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航运业信贷投放力度,支持航运保险机构增强航运保险产品供给能力。

二是构建优质的航运营商环境。大力支持海船入籍,持续优化“不停航办证”机制,便利航运企业和船员办事,打造长三角北翼干散货船首选船籍港。加快培育“平台型”“流量型”航运产业,推进航运数字化平台信息汇聚共享、服务协同融合。加强行业协会培育,发挥南通籍船东优势,强化“以商招商”。举办具有南通特色的航运文化活动。依托江苏航运学院等专业院校,打造船员培养产教融合共同体。

三是打造高能级的航运服务产业链。主动策应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强化与上港集团、省港集团、省交通控股合作,提升南通港国际货运发展水平,以港口能级提升带动航运业发展。支持我市航运企业、船舶修造企业、货主企业加强沟通、增进合作,探索成立南通港航贸发展联盟,实现港航产业链资源要素高效联动。

(发言人系南通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