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南通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
“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南通新实践,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专题建言献策会发言材料
深化“双减”全国试点 推进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
教育界 丁 华
“双减”政策发布后,南通与北京、上海等城市一起成为全国首批9个试点城市,也是省内唯一试点城市。全面实行“双减”行动以来,我市在减负与提质共发展、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严管与厚爱相并行、考试与评价相配合等各方面,均取得很大成效。为了进一步推动“双减”政策落地落实,更好地促进义务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提出以下思考:
一、目前我市“双减”存在的问题
1.精细管理水平不高,教育改革创新推进受阻。一是部分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推进不够有力,教研教改水平不高。二是作业管理设计还不够精细,作业类型单一,在分层布置、弹性布置方面体现不出个性化。部分教师通过班级群等增加作业布置。三是课后服务质量还需提升,课后服务以学科类教师为主,农村学校问题尤为突出,部分老师兼任多门课程,质量参差不齐。四是部分创新亮点未能总结提炼及宣传推广,校与校之间沟通联系不够紧密,未能形成多元互动、优势互补的局面。
2.教师压力普遍较大,师资力量存在供需矛盾。一是70%以上教师反映“双减”实施以来,工作负担明显加重,平均在校时长达10小时以上。二是师资力量有待加强,音体美等专业教师缺乏,乡村学校比较突出。三是师资培训、研修提高的机会少,不能满足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四是社会层面非教学“进校园”活动名目繁多,各类过程性留痕资料、表册填报等让教师深感疲惫和焦虑,职业倦怠感普遍增强。
3.违规校外培训屡禁不止,学科培训仍有反弹风险。由于家长期望高,校外学科类培训需求仍旧旺盛,一些培训机构和个人变换方式搞培训,监管困难。非学科类培训机构有为学生提供就餐、作业辅导和休息等方面的托管服务,规范治理难度大。
二、对策建议
1.加强课堂教学课后服务升级,促进“双减”提质增效。一是改进课堂教学,优化教学模式。丰富与自然、社会和生活密切联系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二是加强作业管理,保证作业设计、布置少而精,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三是扩大课后服务覆盖面,丰富服务内容,坚持一校一策原则,最大限度开设好各类社团活动,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良好的习惯、多样的知识与技能。指导农村学校、小规模学校修改完善课后服务方案,适当缩短低年级学生课后服务时间。四是加强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加强传统特色文化的培养传承,探索将区县的特色文化、红色文化等融入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情怀,丰富课后服务内容。五是拓宽课后服务渠道,充分利用青少年活动中心、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服务场所,探索志愿者、专业人士到校提供专业辅导机制,拓宽课后服务渠道。六是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发展素质教育。采取教研一体化、名校带弱校、集团抱团发展等方式,提升农村偏远、薄弱学校教育教学水平。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关注教师身心健康。一是对涉及进校园的各类活动要落实报备审批制度,严格把关,尽量减少非教学工作进校园。二是制定切实可行的激励政策,关心关爱教师身心健康,科学、合理、及时落实教师课后服务补助。三是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科普、文体、艺术等培训活动,多途径多方面提升教师综合能力。四是加大优秀教师交流轮岗力度和结对帮扶机制,推动优质师资均衡配置,积极推动城乡间、学校间优质教育资源辐射,进一步缩小校际教育资源差距。五是提高师德修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关爱每个学生,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尊重学生人格。
3.加强校外培训监管,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坚持“科学、法制、规范”思维,严格各类校外培训机构管理,积极引导校外培训机构发挥师资、技术等优势,把培训重点放在学生兴趣培养拓展上,积极为学生提供特色化、差异化教育培训。强化校外培训机构监管,全面落实“黑白名单”、信息公开等制度,加强教师资格、培训教材、培训课程等管理,防止学科类培训反弹。加大整治力度,定期开展联合检查、明察暗访,加强预收费风险管控,严查变相培训、虚假宣传等行为,有序规范校外培训行为。
(发言人系南通市通州区教育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