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化对接沪苏 全方位集聚资源
为“重要支点”“增长极”打造腾飞的翅膀
特邀界 黄卫锋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紧扣“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要支点和江苏新增长极”目标,以科技创新为“强引擎”,以项目建设为“牛鼻子”,以实体经济为“压舱石”,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大关,2021年位居全国第22位、全省第4位,多项工作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但与上海、苏州相比,南通的发展质效还有一定差距。
1.发展指数上:在2021年“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中,南通列全国第31位、全省第5位,创新指数仅相当于上海的65.7%、苏州的72.9%。在长江经济带绿色高质量发展指数上,南通虽名列第12位,但得分仅58.25,距第1名上海91.34、第3名苏州81.52落差较大。
2.发展质效上:2021年,南通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GDP比重6.4%,较上海、苏州分别低11.6和4.6个百分点;税收占比80.7%,较上海、苏州分别低4.3和5.6个百分点(南通房地产和建筑业税占比达40%,远高于上海、苏州,实体经济支撑力、贡献度还不强)。工业亩均产值和亩均税收分别为350万元、8.5万元,土地亩均效益只有苏州的一半。南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接近36%,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分别低于上海、苏州4和18个百分点。
3.发展后劲上:“十三五”期间,我市开工建设10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396个,但只有104个项目竣工投产,占项目总数26.3%。2021年,全市共实施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64个,竣工率和转化率只有29.5%和17.5%。作为经济发展“最大变量”“最大增量”的数字经济相对滞后,在2021年“城市数字经济指数”排名中,南通列第26位,分别低于上海25位、苏州16位。“数字产业化”得分只有上海的52%、苏州的65.8%,“产业数字化”得分只有上海的70.3%、苏州的81.3%。
当前,土地、能耗等资源要素日益趋紧。“十四五”期间,我市用地需求量约34万亩,实际结余可用规模5.58万亩。全市在册拟投产或达产的重点工业项目125个,其中用能超百万吨标煤项目11个,总能耗预计达1500万吨标煤。预计到2025年,全社会能源消费量将突破4000万吨标煤,在“双碳”背景下,我市重点产业项目用能将持续收窄。南通要扛起省委赋予的“发挥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支点作用,努力成为全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光荣使命,治本之策在科技创新,最优路径在跨江融合。为此建议:
一要“借势”,更充分发挥好政策引领作用,全面融入沪苏“政策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三角要“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把“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促进人才流动和科研资源共享”作为“第一原则”,省十四次党代会提出“支持苏中地区跨江融合,加快实现中部崛起”,省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支持南通建设沪苏跨江融合发展试验区”,为我们全面融入沪苏“创新链”提供了强劲支撑。政策是生产力,建议系统化、精准化实施“创新30条”“营商环境66条”等政策,做好“上升、下放、外融、内合”四篇文章。“上升”就是积极争取“沪苏跨江融合发展试验区”升格为省级乃至更高层面战略,主动对接“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推动省委省政府乃至国家出台南通的“专属政策”,使之更具权威性,更有影响力;“下放”就是积极争取上级层面在自由贸易、能耗置换和交易、用地用海空间管理等方面放权赋能,进一步激活创新潜力;“外融”就是全面融入上海全球科创中心、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G60科创走廊政策体系,深入落实《沪通科技创新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在科创平台打造、未来产业培育、政策顶层设计等方面,做到既错位竞争,又协同发展;“内合”就是按照南通沿江科创带1.0、江苏北沿江科创带2.0、长三角沿江创新发展带3.0发展路径,优化整合“一核四区多园”创新格局,发挥整体功能,放大集聚效应。鼓励各板块与沪苏地区的城市、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共建、协同创新,持续释放南通沿江科创带的发展活力。
二要“借智”,更充分发挥好人才支撑作用,全面融入沪苏“人才链”。随着南通新机场、北沿江高铁、张靖皋过江通道、海太过江通道等重大交通工程快速推进,南通将与上海、苏南真正实现“同城化”,越来越多的人才青睐南通、扎根南通,为我们集聚创新要素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就海门而言,去年通过实施“3个100”战略,引进省“双创人才”17人、“双创团队”2个、高校毕业生6462人,创造了历史新高。建议以“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为抓手,做到“为我所有”与“为我所用”双管齐下。“为我所有”就是以筑巢引凤的理念全面增强聚才能力、以唯才是举的办法提升用才效能、以静待花开的耐心优化留才生态,下大力气面向上海、苏南招引一批引领产业发展方向、支撑产业创新转型的亟需人才。加大科创项目招引力度,不断厚植创新优势,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我所用”就是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建设离岸研究中心、离岸“鸟巢”等办法,推动沪苏更多科研成果在南通转化。去年,上海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2761.25亿元,同比增长52.1%;向江苏输出技术3910项,成交额190.83亿元,同比增长27.7%。省委、省政府支持国家先进技术成果长三角转化中心将辐射范围向全省拓展。要抢抓上海、苏南技术和人才溢出机遇,带动更多科研成果在南通转化,创新人才在南通发展。
三要“借资”,更充分发挥好资本撬动作用,全面融入沪苏“资金链”。2021年,南通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为2.6%,低于全省平均0.25个百分点,较上海、苏州分别低1.1和1.5个百分点。科研投入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必须做到基金、上市、信贷“三轮驱动”。要做大科创基金,注重规范管理。去年,上海科创投集团首次走出上海,与海门成立了20亿元的东洲股权投资基金。目前,海门共有各类创新基金和产业母基金28支,基金总规模达到112亿元。基金不是万能,也不是每道菜都要加的“味精”和相关利益方的“提款机”,必须加强监管。建议选择性加强与国内知名基金公司的合作,在防范风险、规范运作的前提下,重点围绕数字经济、新基建、先进制造、生命科学等优势领域,以产业型、生态投资策略,大力实施资本助力创新攻坚行动,全面打造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合一”的创新生态。要做强上市板块,注重激励引导。截至“十三五”末,我市在主板上市的企业有35家,与上海337家、苏州144家还有很大差距。上市是为了促进企业更好更快发展,而不是割取更多“韭菜”。要对企业上市目的性作出正面引导,从财税、金融、土地、能耗等方面,持续加大对上市梯队企业的激励力度,尤其要针对“专精特新”等行业领军企业,在企业股权改革、财税激励返还等方面精准扶持,积极鼓励本土企业迈出第一步。要做优银企对接,注重雪中送炭。进一步扩大“苏科贷”“通科贷”惠及面,持续探索“投贷联保”“拨改投”等形式,不断创新科技贷款、科技担保、科技质押、科技保险、科技基金等新型科技金融服务模式,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金融资本进入科创领域,建立更多的行业性、梯次性创新基金,为企业创新和产业转型提供“募-投-管-退”全生命周期的资本支持。
(发言人系海门区政协主席、党组书记、二级巡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