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议政建言 > 大会发言

因地制宜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 构建未来海洋产业跨区域协同发展体系

来源: 环资城建委 发布时间:2025-05-27 字体:[ ]

政协南通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

“加快海洋强市建设,做大做强海洋经济”专题建言献策会发言材料


因地制宜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  构建未来海洋产业跨区域协同发展体系

致公党界  林  峰


加快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建设现代海洋城市,是南通作为海洋城市必须承担的时代使命。南通地处“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等多重国家战略交汇区,应当发挥自身独特的禀赋优势,进一步聚焦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的“主战场”、找准实现海洋产业迭代升级的“突破口”、探索建设现代海洋城市的“新路径”,牢牢抓住迈向“下一个万亿”的关键变量。2023年,南通市实现海洋生产总值近2500亿元,海洋经济规模占江苏省沿海地区约1/2,位居全国主要沿海城市前列,但相较于其他省份重点沿海城市仍有一些比较突出的短板,制约海洋新质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一是受上海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的虹吸效应明显,同时国内其他沿海城市也在加快发展,涉海优质资源要素争夺激烈,航运中心地位偏弱;二是南通市已成为江苏省乃至全国集聚度高、规模大、起点高的海工装备基地,但是船舶海工设计研发力量薄弱,链主企业、领军企业引领拉动作用不明显;三是港产城融合发展滞后,我市不乏省级临海开发区等功能园区,一定程度上存在产业趋同的隐患,海滨城区与主城区的地理分离以及开发起步较晚,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配套不足,限制了沿海地区在吸引科技、人才和资本等高端要素方面的能力。为此,建议:

(一)强化政府引导,推动未来海洋产业政策协同。全面强化未来海洋产业培育发展工作的具体指导和有效落地,从城市发展战略的高度统筹区域未来海洋产业布局。组织细化未来海洋产业扶持政策,对于海工装备、海洋船舶、海洋新能源、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海上通讯等重点赛道,统筹编制市县两级配套政策,形成全市贯通的未来产业政策手册,加快实现指引政策“一张清单”。细化未来海洋产业考评办法,压实压紧工作责任,推动未来海洋产业培育发展工作闭环管理。

(二)强化错位整合,推动未来海洋产业定位协同。鼓励、支持、引导各地通过产业联合创新、产业链垂直整合、横向联合方式,主动创新跨区域产业互动模式,形成同一产业错位发展。推动未来海洋产业核心企业发展,围绕培优扶强,支持各地打造一批产业链的核心企业和龙头企业;引导各地跨区域开展核心企业的产业链供应链整合工作,支持建设未来海洋产业链供应链绿色通道,跨区域打造联合发展的产业园区,形成跨区域的资源配置新体系,实现未来海洋产业资源配置效率的快速提升。

(三)强化跨江融合,推动未来海洋产业区域协同。围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共建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优化未来海洋产业区域布局,加强港产城一体化建设,优化公共服务,重点打造未来海洋产业示范区、集聚区、样板区。推进跨江融合,实施产业转移承接和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催动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资源要素跨区域流动。创新区域合作模式,广泛采取联审联批机制,探索“策源地+协同中心”“产学研一体化”等模式可行性,尽可能提升未来海洋产业培育效率。

(四)强化资源共享,推动未来海洋产业载体协同。推进重大科技平台建设,对于未来海洋产业培育所急需的实验室、技术中心、科研设施,全市统筹平台资源申报建设,合理匹配资金供给。统筹产业载体使用,对于跨区域未来海洋产业孵化所需的重大载体,建立载体信息名录,争取省级协调,各地联动,创新“研发+飞地”模式,实现载体使用效率、产业培育效率和区域协同效率的同步提升。

(五)强化创业导向,推动未来海洋产业金融协同。发挥国有资本的引领作用,统筹各类国有创投资源,有序建立覆盖天使、VC、PE、产业、并购定增等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投资体系和资本市场综合服务体系。加大未来海洋产业重大项目投资,建立重大产业项目信息名录,针对项目融资发展需要,采取市县两级共同出资、各类资本联合出资方式,实现对重点项目的成长跟进。创新启动未来海洋产业链投资,建立未来产业链细分图谱,精准挖掘产业链上下游及前沿领域衍生招商、创投机会,实现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深度融合。

(发言人系致公党南通市委会副主委、中天科技集团科技发展部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