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议政建言 > 大会发言

健全残疾儿童康复救助体系 全面提升康复服务能力

来源: 港澳台侨和外事委 发布时间:2023-05-30 字体:[ ]

政协南通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

“全力办好民生实事,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专题建言献策会发言材料


健全残疾儿童康复救助体系  全面提升康复服务能力

致公党界  崔宇青


残疾儿童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是广受社会关注的折翼天使。康复是生命的重建合格,是残疾儿童生存发展的前提,是残疾儿童家庭最迫切的民生需求。近年来,我市残疾儿童康复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十三五”期间,南通全市共有7348人次残疾儿童得到免费康复,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8%以上。《南通市完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实施办法》2020年1月1日起施行,提出到2025年实现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服务内容持续拓展,服务标准明显提高,服务设施更加完善,服务质量和残疾儿童家庭满意率显著提升的目标。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是一项部门联合、家校联手、社会各界联动的阳光工程,相比先进地区,我们要实现既定的2025目标任务,还需负重奋进;要实现儿童家庭满意提升,可谓任重道远。

一是残疾儿童康复体系中基层力量较为薄弱。残疾儿童康复的重点、难点在基层。基层康复治疗即家门口的康复治疗,对于农村和社区基层病人家庭具有无可替代的便利性。我市康复机构就建制规模、师资力量、康复水平而言,优质资源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其他一些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残疾儿童的诊治康复缺乏有力的执行机构与执行人员。对于既要努力实现身心康复目标,又想用力与同龄人一道接受文化教育的孩子,远离家门去机构接受康复训练,就不得不考虑交通成本、人力安排或者租房、转学等支出。

二是针对残疾儿童康复的医保政策有待完善。我市对残疾儿童有一定的康复补贴,如肢体(脑瘫)2.24 万元/年,智力2万元/年,孤独症2.26万元/年;但部分自闭症、脑瘫儿童需要高强度、持续性的康复治疗,一年的康复费用通常需要5万元以上,且康复周期在两三年至十余年不等,一些家庭存在因病致贫、中途放弃现象。而一对一的康复训练费用更是高昂,即便是小康之家也难以承受。政府定点康复机构采取了单课限价措施,但为了达到早干预早康复的效果,很多家长还是会根据机构的评估加大康复课的频次,从而使得总费用高企。也有的家长“因贫施策”,反过来就着政府补贴的费用数额来选配康复训练课程,不得不说是两难之下的无奈之举。尽管有医保的介入,但针对康复治疗,没有单病种报销,自费(医保丙类)项目较多,病患报销比例偏低,相比政府给予的补贴,其在患儿费用救济总数中占比不足三成。

三是“融合教育”推广面临现实困境。融合教育是反对歧视、建立人人欢迎的包容性社区、实现全面教育的最有效途径。但目前很多学校在师资力量培养、场地、设施和人员管理上,满足不了残疾儿童的入学需求。我市很多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大多数教师缺乏特殊教育专业知识,特教师资队伍建设落后,地区间存在较明显的发展不均衡。

为切实增强残疾儿童自我发展能力,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建议除残联牵头落实外,教育、民政、财政、卫健、医保、市场监管等部门整合资源、携手推进残疾儿童康复救助这项民生工程。

一、强化基层康复机构“软硬两基”,保证残疾儿童康复质量。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定点残疾儿童康复机构较为集中不便利、而社区的康复普及率不高的问题,建议增加对基层康复机构的资金投入,用于购置、更新康复仪器设备及基层康复人员的培训,着力配强硬件,补强软件。逐步增加基层残联定点机构,让患儿能更便利地就近接受残联补贴的康复训练。基层康复人员要持证上岗,参加规范化培训,定期参加继续教育项目,持续跟进时代新技术。完善良性转诊机制,合理利用二、三级康复资源,充分发挥其便利性、延续性、社会性等优势,形成专家定期专业测评、基层长期康复训练、家庭全面康复指导、线上线下服务结合的平台化网格化管理模式,将“精准康复”做到实处。

二、进一步完善“医补两翼”,减轻残疾儿童家庭负担。在建立科学合理的医疗康复服务定价机制基础上,将符合规定的残疾儿童在定点机构康复费用纳入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并逐步扩大纳入基本保障的康复项目范围和提高报销标准。医保政策可适当向残疾儿童倾斜,参考国内、省内新技术定价标准,更新医保报销范围,将一些比较新的有效的诊疗项目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将一些常用的医保丙类康复项目转为乙类。对于门诊及住院康复患儿,适当减免部分康复诊疗费用及住院床位费用。将脑瘫、自闭症等疾病纳入门诊慢性病及大病保险救助报销范围,实行医保单病种管理,提高报销比例,减少病人自付比例。依据残疾儿童病情及康复需要,适当增加残疾康复补贴。逐步提高政府补助范围和额度,补贴范围可扩大到交通补助、营养补助、父母无业补助等,帮助更多的残疾儿童及家庭减轻经济负担。

三、多方协作助力“康教两合”,提升残疾儿童受教育水平。教育部门及学校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支持幼儿园和义务教育学校创建满足残疾儿童康复需要的融合教育资源中心,为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提供保障;增强教师参与残疾儿童教育康复的信心,在师资培养及考核中加入特殊教育内容,促进特教技能在年轻教师中普及。保证残疾硬件设施的配套,如安装电梯或辅助上楼器、无障碍通道、无障碍洗手间、配置免费校车等。鼓励残疾儿童就近入学,教育部门和康复机构定期对残疾儿童进行评估,设立专门教育成长档案并制定个人康复教育计划,组织相应团队协助残疾儿童成长。对部分重残儿童,可尝试在普通学校建立“特教班”“半融合教育”等,增加他们的社会融合程度。

(发言人系南通市侨联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