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议政建言 > 大会发言

完善就业政策体系 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来源: 教文卫体委 发布时间:2021-07-01 字体:[ ]

完善就业政策体系  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教育界  李清湘


一直以来,就业都是经济的“晴雨表”、社会的“稳定器”。完善就业政策体系,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是持续改善民生福祉,实现更加美好生活的前提和基础。202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874万,2021届全国高校毕业生总规模预计达909万,2022年或将超过1000万,加上海外人才回国发展意愿愈发强烈,可能会给就业带来一定的压力。但对高速发展的南通来说,正是人才集聚的大好时机。如何通过就业优先政策的实施,挖掘更多就业岗位,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汇聚南通,服务于南通的高质量发展,是南通实现更大力度突破重大项目、更宽视野推动双向开放、更高标准提升城乡品质、更强自信繁荣江海文化等主要目标的必要保障之一。

一、现状分析

据调研,目前我市仍在有效范围内的跟就业、人才相关的文件有24个,主要涉及高校毕业生就业、大学生创业、职业技能培训、人才、就业困难人员管理、人力资源平台建设、稳岗扩岗等方面,时间跨度从2011年开始至今。从政策制定和内容分析,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值得关注:

1.政策的有效性不足。有些政策虽在有效期,但不少条款已经过了执行期,实际已经失效,缺乏实质性指导意义。如《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当前我市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的实施细则》(通人社规〔2014〕5号)中不少政策条款执行期为2014年底。有些政策缺乏对人才资源的综合评估和对新型业态的前瞻性把握,其核心内容跟不上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日新月异的变化和有效应对全国乃至全球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趋势。如国家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稳就业工作的意见》(国发〔2019〕28号)、《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创业的通知》(人社部发〔2020〕53号)等文件,对灵活就业、大学生就业政策等提出新要求,但我市仍在有效期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当前我市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为2013年发布,其中部分内容虽然还有指导意义,但是和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社会需求变化的新形势契合度不高。

2.政策的覆盖面不广。当前,我市人才、就业政策覆盖面相对较窄,重点面向在南通缴纳社保的产业或企业人才,其他单位譬如地方高校很难享受到南通地方人才政策优惠。或许有人认为,地方高校对经济贡献不大,实则不然。以南通大学为例,通大每年培养的本、硕毕业生留在南通工作的超过2600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26%。,为我市提供了稳定的人力资源;近两年通大引进博士以上高层次人才300余名,已为240位人才支付安家费1.2585亿元,人才支付购房款达到4.6亿;2020年通大高层次人才为地方复工复产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当然通大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还远不止这些。但因房价上涨较快,无法享受更多更优惠的地方人才政策,而造成的人才流失也时有发生。对比苏州、扬州等地实施的名城名校战略,南通的相关政策覆盖面可以更广些。

3.信息服务共享平台建设需加强。国务院办公厅2020年12月印发《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电视电话会议重点任务分工方案》中提出要稳定和扩大就业,加快调整相关政策,及时梳理发布政策清单、申办流程、补贴标准、服务机构及联系方式、监督投诉电话等,做好宣介政策、了解困难、支持帮扶工作。但调研发现,用人单位和求职者要系统性的了解我市相关政策并不容易,需要多方面、有针对性的收集。有高层次人才来通后,感觉缺乏服务引导,各种手续办理需自行摸索,人才发展的友好度还不够。

二、对策建议

党中央高度重视就业工作,仅2020年初到7月份,习总书记在各地考察和讲话中就有10次提到了就业问题,而且特别强调“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十九届五中全会后,习总书记首次地方视察选择江苏,第一站就来到南通,对南通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对南通发展寄予殷切期望。在这特殊历史背景下,南通在就业工作中应有更大作为。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科学研判就业形势和需求,提高政策有效性。应加强对新业态发展趋势研判,强化灵活就业劳动权益保障,完善灵活就业人员劳动权益保护、保费缴纳、薪酬等政策制度;提供线上职业培训、灵活就业供需对接等就业服务,帮助企业节约招聘成本,缩短招聘周期,提高人才保留率和人岗匹配率。应合理布局养老、家政、教育培训、托幼等便民服务设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应关注就业困难群体、一般人才、高层次人才等不同对象的需求,实行分类施策。既要加大一般人才的引进,扩大人力资源的蓄水池;又要着眼南通的未来发展,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不断拓展高质量就业岗位,促进人才资源的逐步形成。

2.着力打造优质就业和人才载体,扩大政策覆盖面。当前对人才的归属理念已经越来越多元化,人才已经由企业或单位所有转变为价值创造圈所有。建议对在南通市域范围的各类用人单位进行梳理,挖掘优质就业和人才吸纳平台。在原有关注产业人才的基础上,通过分层分类政策,鼓励地方高校、院所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来通创新创业,支持人才创新在高校、创业在园区。聚焦全面提升社区治理和服务精准化、精细化水平,开发更多就业岗位,将到城乡社区就业创业的高校毕业生纳入当地人才政策扶持范围。南通要充分利用当前一系列重大项目建设发展的大好形势,扬长避短,逐步削减上海、苏州、南京等地对我市人才引进形成的虹吸效应,放大对人才的磁吸效应,吸引更多人才来通就业创业。

3.切实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提升政策执行力。当前的就业形势,“招聘困难”与“就业困难”并存,“门槛虚高”与“期望虚高”并存。要让更多人才到南通“来得了、待得住、干得好”,就必须进一步完善就业和人才服务体系,政府部门要切实站在就业者、人才和用人单位的角度考虑问题,在住房安居、医疗健康、子女教育等方面细化关键政策落实措施,为各类人才来通创业、就业、乐业提供全过程的支持。同时,进一步完善工作组织协调机制,通过服务流程“减环节、减材料、减跑动”,让政策找人、政策入企,便捷享受各类惠民惠企政策,以优质的政策服务推进高质量就业政策落到实处。

(发言人系南通大学教师工作部部长、高层次人才工作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