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南通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
“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全面提升治理效能”专题建言献策会发言材料
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教育界 李清湘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就已经提出“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的要求,但是近十年来,我市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依然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内涵认识不足,将社会心理服务简单等同于心理健康咨询服务。二是政府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系统性不够,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参与主体的职责权限、分工内容、责任落实还不清晰;政府对社会心理的监管、干预、引导等工作未形成制度体系,尚未实现常态化管理。三是管理部门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人员数量不足,公务人员对在政策制定、信息发布等方面可能影响社会公众心理,进而带来负面社会舆情的危机认识不足。四是公众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普遍参与性。
当前,行业竞争、求学就业、人际交往、家庭矛盾等因素导致的工作和生活压力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了较大影响;以抑郁和焦虑为主的心理问题在民众中的患病率正持续上升,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2024年以来,多起社会极端事件的发生和我市频频引发的舆情危机,凸显了社会心理对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性。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进一步厘清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内涵。社会心理并不是个体心理的简单相加,其涉及个体、人际和群体心理三个方面。社会心理服务不是从病理学和医学角度解决个人心理健康问题,而是超越个体心理层面,为解决普遍性、群体性社会心态问题,进行有计划的社会心理监测、引导、问题化解和危机应对等活动的社会治理机制,对于处于潜伏期的社会负面敏感心态能够实现提前预警。社会心理服务包括健康社会心态培育、社会心理疏导、社会危机应对和社会治理的心理学策略运用等多层面内容。要通过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二、不断提升政府社会心理治理能力。社会心理治理能力是指政府机关在处理社会事务时,能够理解和应对社会群体的心理需求和心理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引导和调节的能力。一是明确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架构。应构建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协调、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服务体系。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服务对象是社会民众整体,要立足于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开展服务活动,运用依法、理性、平和的行政体系引领社会心态。二是不断提升公职人员社会心理服务能力。要提升公职人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在社会治理中了解和运用心理学规律的能力。在政府政策制定、解决民生问题、化解群众矛盾方面充分利用心理学规律和知识,科学治理,形成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公共事务的协商与决策过程,让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辅助社会治理,使社会心态治理成为一种有温度的治理。三是重视用现代技术应对核心社会心理问题。政府机构和相关社会组织必须充分利用数字智能对阶层分化、焦虑抑郁、行为失范等引发的社会问题进行监测、预警,对其背后不断凸显的社会心理机制进行深入剖析,及时应对挑战,化解危机。
三、不断丰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路径。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 2022版《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显示,当前人群中存在较多的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仅靠心理咨询难以破解当前社会心理的问题。一是注重媒体监测和舆论引导。社会整体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并非一次活动、一次专家讲座、几次心理健康知识科普宣传就可以达到效果。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要通过政策制定、社会宣传等手段,引导社会心态;将心理危机、极端事件、公众安全等宣传报道列入重点审核范围;加大舆情危机管控力度,树立媒体正确舆论导向,严控盈利化报道和相关热点炒作。二是强化正面引导提升社会精神文明水平。社会心理服务不应局限于解决当前的、影响社会和谐的负面心态,更要积极主动地帮助群众实现对新时代美好生活向往的追求。要深入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通过建立人与人之间稳定的情感联结、互帮互助的邻里关系,充分激发群众互助的内生力量。三是引导公众对心理问题的科学认知。引导公众正确辨识社会心理问题,强化共同参与,形成社会心理的安全屏障;积极引导社会公众科学、理性地对待有心理问题的人群,减少心理问题的污名化,消除患者的病耻感;及时针对心理亚健康人群开展心理疏导,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四是加强服务壁垒的精准破除,激活有效现实需求。要特别重视青少年抑郁焦虑背后的连锁社会心理问题,重视家长育儿能力培养,注重社会心理关怀、社会功能恢复,避免生育、就业、婚恋、养老等叠加性心理危机隐患引发社会问题。
四、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社会心理问题不只是心理健康问题,仅靠具有心理学背景的人员是远远不够的。社会心理服务人员需要综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医学等多学科知识技能和理念方法,不断提升综合服务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才能更好的提升社会心理服务的成效。要建立社会心理服务人才信息库、专家资源库、志愿组织库和志愿者信息库;同时将基层网格员、人民调解员、属地大学生等纳入服务队伍,打造全方位、多功能、多层次的社会心理服务团队。要细化心理危机高发人群范围,确立常态化跟踪疏导机制,发挥外卖人员、快递人员、出租(网约)车司机等户外服务业人员的群际心理接触优势,加强社会心理服务能力培训,开拓社会心理服务阵地,通过共享共治,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作者系南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