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南通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
“赓续江海文脉,大力发展人文经济”专题建言献策会发言材料
以博物馆之力,展江海、赋人文、助经济、绘新篇
文艺界 杜嘉乐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把博物馆事业搞好。博物馆建设要更完善、更成体系,同时发挥好博物馆的教育功能。”1905年,张謇创办南通博物苑,这是中国最早的公共博物馆。2025年,是南通博物苑建苑120周年,同时也是中国博物馆事业的120周年,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我市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建设文化强市,是新时代赋予我们博物馆人的文化使命。
近年来,国家为不同地域、层级、属性的博物馆持续供给政策与资金支持,南通积极响应相关文件要求,在全省地级市当中率先出台《推动市直国有博物馆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深度赋能博物馆事业与人文经济协同共进。2024年度,南通博物苑接待游客122.33万人次,同比增长61.53%;南通市博物馆联盟接待游客484.64万人次,同比增长10.78%,“数见苏韵·家门口看大展”环省行南通站巡展也在13天展期里接待观众12万人次。
以博物馆力量助推经济发展,南通有着独特优势。截至目前,全市现有备案博物馆30家,其中国家一级博物馆1家,三级博物馆6家,博物馆数量质量均居全省前列,各馆资源丰富、特色鲜明。但在推动文旅融合过程中仍存在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一是如何进一步利用好文博之乡的资源优势,用丰富的文化资源打造南通地区文化阵地;二是如何进一步利用好博物馆的属性优势,用优质的公共服务讲好南通乃至中国文物故事;三是如何进一步利用好博物馆产业的经济优势,以博物馆产业蓬勃发展的强劲动力,扬起人文经济发展的壮阔风帆。
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活资源:紧扣历史优势为博物馆产业发展定根基
博物馆发展可充分利用南通的深厚历史底蕴与文博资源优势,聚焦“打造高品质展览”这一核心命题,“内活”文物资源,构建一系列有深度、有内涵、有亮点的品牌展览;“外活”资源流通、馆际共建,将文物资源活态化发展的星星之火,燃成南通市博物馆联盟整体“火热”繁荣的燎原之势,为博物馆产业的集群式发展奠基铺石。
具体而言,各博物馆需依托馆藏文物资源,加强文物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的阐释研究,做好展览转化,讲好文物故事。要加强学习借鉴,用创新手段丰富文物资源供给形式,以丰富的科技互动力求将展览现场打造为艺术性、教育性更突出的文化阵地。要发挥南通市博物馆联盟的协同带动作用,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组织巡展、借展、联合办展等系列活动,推动各类博物馆的优质文化资源送达基层,持续擦亮文博之乡IP。
二、优服务:优化公共服务为博物馆产业发展增优势
博物馆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服务效能与质量,强化公众参与的主体感,丰富博物馆服务形式与设施建设。一方面要积极拓展服务形式,实现博物馆与观众的“双向奔赴”。要拓展文化资源的服务形式,通过上新展览、社教活动、公益鉴定、志愿服务等方式,打造“温暖的博物馆”形象,注重公众参与与体验,吸引公众走进博物馆、了解博物馆;同时,畅通文博知识链接,让博物馆的文物资源走进课堂、走进社区,实现文物知识与观众的“零距离”接触。另一方面,持续推进博物馆基础设施建设,从技术上增加科技投入,不断融入智能导览、云上观展、数字藏品等展览新模式;从机制上优化开放服务,加强讲解、讲座、社教等活动的统筹协调和组织,放大文物教育价值,更好地满足观众的新需求、新期待;从制度上以惠民为原则,提升服务标准,降低预约难度、补充讲解队伍、延长开放时间,提供更为优质、高效的观览体验。
三、抓流量:资源转型升级为博物馆产业发展注动能
优秀的文化资源不仅能够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更是推动文化产业飞速发展的兴奋剂。以上海博物馆为例,“何以中国”、“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一经开幕便引发全国游客的观展热潮,围绕展览延伸出的增量业务更是构建出博物馆产业成片发展的文旅消费新格局。
博物馆发展要着重把握观众对高品质文博展览的刚性需求,破解“为一个展赴一座城”的流量密码,探索更多的文化产品和更新的服务边界,助推博物馆文化消费打造人文经济新高地。
一是强化博物馆的教育责任,积极引进国内外高品质的展览资源。立足馆校合作,开发具有针对性的教育课程与活动,能够将课堂所学同展品背后蕴含的故事、文化内涵深度融合,真正以展促学,增强文化自信,并推动学生成为博物馆文化传播的小使者,进一步扩大博物馆文化的传播范围与影响力。
二是加大文化产品供给力度,主动与艺术、商业、旅游、传媒等行业对接,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据统计,“数见苏韵·家门口看大展”巡展的文创产品销售总额高达101万余元,以小粉炉等“明星文物”为原型打造的文创冰箱贴、玩偶成为观众必买的“网红”产品。可见,博物馆文化产品的花式出圈可以在推动博物馆展览热度持续攀升的同时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博物馆要聚焦精品资源,打造诸如“宝藏”文创产品、“爆款”研学线路等极具吸引力的热门单品,借助“博物馆+全业态”的叠加优势开拓出文旅消费新领域,树立起“南通好玩”的博物馆品牌矩阵。
三是借助新媒体技术加强文化营销,提升博物馆文化产值。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渠道开展线上展览、话题互动、直播导览、文创销售等多样化活动,持续输出博物馆优质文化内容,借此育粉丝、揽流量,聚人气、增影响,为博物馆产业的蓬勃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此基础上,积极寻求跨界合作,引入元宇宙、数字藏品等概念,有序开展文物授权、联名热门IP资源协同造势,配合线上、线下双层营销渠道,更好地促成博物馆旅游的“二次消费”业态,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局面。
(发言人系南通博物苑党支部书记、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