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南通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
“着力繁荣江海特色文化,加快文化强市建设步伐”专题建言献策会发言材料
关于加大我市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建议
九三学社界 卫焱焱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南通是华东地区革命的摇篮,英才辈出,走出了刘瑞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我们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用好用活这些红色资源,对于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汲取奋进力量有着积极作用。
一、发展现状
据统计,全市共有革命遗址和纪念设施309处,涉及革命文物79处,其中33处入选《江苏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第一批)》,包括6处省级文保单位和27处市县级文保单位。在中宣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公布的《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第二批)》中,我市海安市、如皋市、如东县、启东市、通州区、海门区入选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苏中片区。此外,我市建成了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如皋市红十四军纪念馆、苏北抗大九分校纪念馆等10余座革命题材类纪念馆,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文化宣传阵地。
二、存在问题
(一)管理权属多元,红色文化资源管理机制不畅。红色文化资源管理权属多元,有的划归民政部门管理,有的归文旅部门管理,有的由属地乡镇或村居管理。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管理部门与属地之间管理责任较难协调,出现“谁都管,谁都不管”的现象。
(二)人才队伍薄弱,基层专业素质有待提升。市县两级文物部门编制少,管理力量薄弱。全市10个县(市、区),只有崇川区设有专门文物科室,配备2名专职文物管理人员,其他板块文物管理编制都由机关内部统筹。讲解员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讲解技巧、专业知识、文化素养等层次不齐,大多数是兼职,讲解的吸引力、感染力不够。管理人员力量不足、水平不高,史料收集整理、资源挖掘利用等方面的高层次人才严重缺乏。
(三)产业融合不够,红色资源开发利用滞后。我市红色文化内涵挖掘不足,特色定位不突出,各板块红色旅游的发展仍然处于自发、点状发展状态,没有统一性。红色旅游产品单一,大多停留在参观旧址、纪念馆,看展板听讲解等传统方式,缺乏参与式、互动式、体验式的旅游新模式,吸引力不够,给游客印象不深、效果不明显。
三、有关建议
(一)明确部门职责,畅通保护利用工作机制。建议市县两级加强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全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的作用,解决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工作中的困难与问题。进一步明确文旅、财政、民政、党史、教育、规划等相关部门和属地党委政府职责分工,理顺关系、明确责任,共同推进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工作。同时积极争取国家、省支持,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形成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
(二)加强人才建设,提高保护利用工作水平。建议进一步加强市县文物部门人员的统筹管理,依据文物事业单位的属性和需要,提高专职人员岗位比例。组建一支专兼职结合的红色讲解员队伍,从党史研究员、退休老教师、退役军人等群体中,择优选出一批金牌讲解员,并建立奖励培训机制,激发讲解工作热情。制定鼓励开展红色志愿服务的奖励政策,让红色志愿服务成为市民生活的“新风尚”、城市文明的“风景线”。
(三)合理开发利用,做强红色文化资源。建议高起点制定红色旅游规划,科学整合红色旅游资源,提升景区景点品位。应用AR、VR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红色资源数字化,探索设置虚拟场景、原声原影等体验性项目,增强市民游客参与感、体验感,让更多的红色资源走上“云端”。注重挖掘独特培训资源,在找准定位、明确发展条件的基础上,将符合条件的红色景区景点纳入张謇企业家学院现场教学点,大力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
(发言人系九三学社南通市委委员兼机关支社主委,南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市政府督查室正科职督查专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