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南通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
“强化基层社会治理,提升治理能力水平”专题建言献策会发言材料
切实加强新时代基层文明实践阵地建设
社科界政法组 周锦南
社会文明程度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基础。党的二十大提出“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论断,意义深远。融合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和江海志愿服务驿站建设,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联通为群众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是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举措和载体。
一、当前基层文明实践阵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最近几年,在统筹全市江海志愿服务资源,大力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的设计过程中,我市 秉持“低成本、可复制、易推广、可持续”的理念,将阵地不断向基层延伸,在群众身边扎根,取得明显成效。但对照基层社会治理的新要求,还存在一些不足。
一是思想认识存在不足。县(市、区)层面普遍能认识到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核心任务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地生根,乐意参与理论宣讲、便民等志愿服务。但乡镇(街道)、村(社区)的认识存在较大差距,有的仅把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当成考核任务,遇到考核补本子、挂牌子、做板子,没有把新时代文明实践当成引领群众、服务群众、凝聚群众的载体和纽带。
二是资源利用融合不高。各地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整合了党群服务中心、文化站、卫生所、党史馆等阵地资源,很好坚持了“避免重复建设,串联共享平台”的原则。但阵地共用仅多挂几块牌子应付考核,没有从制度化、项目化等方面深化拓展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载体功能。
三是志愿力量激发不够。基层干部说得最多的是“上面千条线,底下一根针”,如今的基层干部有疫情防控、征地拆迁、信访维稳、安全生产、经济发展等诸多任务,辛苦程度有目共睹,但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绝不是给基层干部加码,其日常运行主体不应是村(社区)干部,而是各类志愿者骨干,村(社区)只有把各支特色化、专业化的志愿者队伍组建好,作用发挥好,才能让基层工作事半功倍,走上正向发展的快车道。
四是群众服务把脉不准。一方面,部分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志愿服务种类单一、专业人才缺乏,不能满足群众实际需求。另一方面,部分阵地一味追求“新、奇、特”,导致设备、场地闲置造成浪费。部分志愿服务项目创新举措和方法不多,品牌化、特色化和专业化方面不够突显,媒体宣传推广不足,缺乏影响力,导致文明实践活动群众吸引力不够。
二、更高标准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的建议
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新时代文明实践不断发展、不断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不仅要建在群众身边,更要建在广大群众的心坎儿里。
(一)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要发挥好志愿服务工作协调小组的作用,广泛凝聚共识,与相关部门齐抓共管,整合更多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完善工作机制,整合社会资源,不断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标准化建设。
(二)进一步明确服务需求。深入推进主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点设置,及时更新、升级城市陈旧、废弃、污损的驿站,坚持群众在哪里,服务阵地就延伸到哪里。进一步推动重点街道、城市商圈、游园广场等群众聚集场所,加油(气)站、高速路口、等有需要的场所延伸。每个阵地醒目位置设群众需求收集箱,及时培育、更新志愿服务项目,为周边群众提供更精准的志愿服务。
(三)进一步建强志愿队伍。文明实践要扎根在基层、活跃在基层、作用发挥在基层,离不开优质稳定的队伍。各实践点要走进周边群众中,在收集群众需求的同时,了解周边专业服务的能人,通过典型示范引领,定期招募有热心、有专业知识的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为群众开展服务。
(四)进一步突出有形有效。各地要加强对基层所、站、点各项工作和活动开展的督导,每年开展所、站负责人及业务骨干培训不少于2次,覆盖面要达到100%。中心专业化的志愿者服务队伍要下放,在基层设立名师工作室(团)带动基层组建高质量的志愿服务队伍。要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评估,进一步细化评估方案,将新时代文明实践点标准化建设纳入各地全年工作,同步部署、一并考核。要加强日常指导督察,通过“明査”与“暗访”,对阵地常态长效管理情况进行评估。通过走访周边群众,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及时了解工作成效,指导新时代文明实践落地落细、走深走实。
(作者系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