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议政建言 > 大会发言

加快完善供给体系 满足养老多元需求

来源: 港澳台侨和外事委 发布时间:2023-02-06 字体:[ ]

政协南通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

“全力办好民生实事,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专题建言献策会发言材料


加快完善供给体系  满足养老多元需求

民建界  严勇健


我市是全国、全省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地级市,目前是全国、全省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近年来,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成效明显,但由于我市老年人口基数大、发展速度快,同时养老需求结构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还存在着诸多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发展程度不均衡。与城区和中心集镇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发展相对较快相比,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发展严重滞后于实际需求,养老服务机构数量少、分布稀、位置偏、管理弱、档次低。由于农村人员观念差异、管理成本偏高、回收周期过长等原因,社会资本缺乏投资农村养老项目的热情。

二、体系结构不合理。从机构类型看,养老机构强、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弱;从服务供给看,提供高端服务的机构少,中低档机构多;从床位结构看,非护理型普通养老机构多,护理型专业养老机构少,床位结构有待优化。

三、机构队伍不稳定。养老服务机构人员劳动强度大、工资待遇差、社会地位低、晋升空间窄,对年轻人缺乏吸引力。特别是近三年疫情复杂多变,养老机构封闭管理时间长、人员流失严重,普遍存在招人难、留人难、队伍不稳定的难题。同时现有护理人员年龄普遍偏大,整体文化水平普遍在初中以下,专业素养不高,服务专业性难以保证。

四、服务能力不够强。目前,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总体上处于建设提升阶段,投资主体不一。既有政府主管的公办养老机构,也有社会认可度较高的连锁化品牌化专业养老机构,但更多是民办机构的“小打小闹”,甚至是家庭作坊式的“黑机构”。后两者集中于社区和农村,服务设施少、规模小、档次低、功能单一。

为此建议:

一、夯实家庭养老服务基础。通过补贴、补助、购买服务等方式,优先保障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或者部分失能、独居以及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农村留守老年人等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探索实施带薪护理假制度、家庭照顾者技能培训等措施,制定完善家庭适老化建设标准及规范,引导有需求家庭开展适老化改造,普及居家护理知识,增强家庭照护能力。支持养老服务机构将专业化服务延伸至家庭,向居家老年人提供能力评估、生活照料、家政维修、康复护理、培训支持、精神慰藉等服务。探索发展家庭养老床位,支持养老机构运营家庭养老床位并提供专业服务。

二、完善社区养老服务功能。推进新建和已建居住区按标准配备社区养老服务用房,采用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模式推动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运营和管理。推进社区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明确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职责任务、人员配备、服务规程、收费标准等内容。探索“物业+养老服务”模式,配合做好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工作,支持物业服务企业根据老年人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需要,增设无障碍通道、加装电梯等设施适老化改造,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化、亲情化、全方位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打造社区养老服务全覆盖升级版。

三、发挥机构养老主力作用。严格落实《养老机构管理办法》,保障养老机构基本安全和服务质量,规范养老机构运营秩序。按照“适应需要、质量优先、价格合理、多元供给”的发展思路,根据市场需求,面对不同群体和家庭,探索多样化的经营模式,推动养老机构服务结构调整。重点引导发展面向中低收入群体的养老机构,扶持发展满足基本养老服务需求、服务高龄及失能失智老年人的养老机构。鼓励兴办面向高收入家庭的养老机构,发展旅居养老、文化养老、健康养老、养生养老等新兴业态,满足多元化、便利化、个性化服务需求。

四、推进农村养老体系建设。实施农村敬老院改造建设工程,并拓展对区域内其他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和养老机构的技术指导、互助协作、人员培训等功能,发挥辐射示范服务作用。实施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改造转型工程,推动农村敬老院转型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拓展居家上门服务、老年人能力评估、康复护理、职业培训等功能,切实发挥支点作用。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支持社会力量利用农村地区生态优势举办养老机构,连锁化运营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引导进城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就业,推动养老服务与乡村旅游、康养产业等融合发展,满足农村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

(发言人系民建南通市委专职副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