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议政建言 > 大会发言

关于繁荣江海特色文化 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的建议

来源: 教文卫体和文史委 发布时间:2023-10-23 字体:[ ]

政协南通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

“着力繁荣江海特色文化,加快文化强市建设步伐”专题建言献策会发言材料


关于繁荣江海特色文化  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的建议

文艺界  毛炜峰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南通历史底蕴丰厚、文化特色鲜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国近代第一城”。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工作,将繁荣江海文化、建设文化强市纳入全市发展的总体布局,使文化成为现实生产力和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

一、基本情况

(一)文化综合实力和潜力“双增强”。2021年文化产业增加值574亿元,全省第四,占GDP比重5.22%。2022年文化艺术业、广播电视业营收增幅等GDP运行七项指标均列全省前四。

(二)产品供给质量和数量“双突破”。全市净增规上文化企业150家,累计1020家,数量全省第三。现有文化产业园区(基地)81个,备案博物馆31家,省级及以上非遗65项。

(三)公共文化服务和环境“双改善”。南通大剧院、美术馆等一批文化地标建成投用,濠西书苑等30家入选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省高质量考核指标“人均接受文化场馆服务次数”位居全省第一方阵。

(四)融合发展品牌和影响“双提升”。成功举办江海国际文化旅游节、非遗购物节、非遗集市等活动,“双十一”文旅乐购嘉年华线下线上参与近200万人次,实现销售超10亿元。虽然取得一定成就,但对标上海、苏南等先进发达地区,还存在一些困难和不足。比如,艺术精品近年实现了省文华大奖零的突破,但还缺少冲击国家级奖项的作品;公共文化精准化供给有待提高、场馆数字化建设还需加强;文旅产业的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少,还未有入围全省三十强的企业,文旅项目缺少“引爆点”;文化人才队伍导演、编剧、书画家等艺术创作人才紧缺,等等。

二、对策建议

党的二十大对文化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明确了“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方向和具体举措,为我们提供了科学指引。建议市委、市政府以长江文化、江海文化、张謇文化为抓手,做优做精演艺、文物、文化遗产等品牌,打造一批文旅融合示范项目,持续提升南通城市形象和影响力。

(一)持续提升城市文化艺术生产力。围绕张謇文化、江海文化,创作更多彰显南通精神、时代气象的精品力作。

1.加强文艺精品创作。出台文艺精品“攀高峰”实施意见,建立重大创作题材选题库、文艺精品创作项目库,市县两级院团加大创排精品力度,形成文艺创作遍地开花、精品力作竞相涌现的良好局面。深化国有艺术院团改革,推动排练厅、舞台设备、剧场等硬件建设更新提升。

2.加大展演展示力度。做好话剧《张謇传》《沧桑巨变》等精品剧目的驻场演出、校园展演、全国巡演,深化“中国美术南通现象”研究,挖掘南通更多的书画名家名作,多频次、高质量举办各类名人画展、书法展,持续扩大启东版画、海门田园山水画、如东农民画等本土画种的影响力。举办好“个簃杯”美术书法大赛,发现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3.扩大群众文化影响。围绕冲刺“群星奖”目标,加强群众文化队伍建设,培育拓展年轻化的群众文化团队,举办长三角城市歌手大赛等群众文化优秀作品展演交流。

(二)持续提升公共文化供给力。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1.推动公共文化均等化。市级层面深入推进图书馆总分馆制,试点推动机关、学校以及企事业单位文化设施向公众开放,打造一批“城市书房”“文化驿站”;县级层面加强“三馆一站”建设运营,推动大剧院、美术馆全覆盖;镇级层面整合场地、人员等资源,探索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中心。

2.推动文化服务优质化。以“全民文化节”为抓手,融合“群星耀江海”“文化江海行”“舞在江海”三大品牌,统筹开展10项示范活动、100项优质活动、1000项普及活动,提升文化品牌活动的吸引力和参与度。统筹推进智慧图书馆、公共文化云服务体系建设,打造线上线下传播推广模式,办好“图书馆管家”“南通群英会”等直播节目,提高城乡公共文化数字化覆盖率。

3.推动文脉传承活态化。按照南通“博物馆之城”定位,实施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提升工程,扎实推进“1+3”张謇特色文化展示区建设,建立张謇主题文物史料数据库,扩大藏品展示、社会教育覆盖面。实施文物和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工程,新建南通非遗馆,推动非遗“三进”活动,扩大“文博之乡”影响力。

(三)持续提升文旅融合辐射力。通过项目开发、扩大消费等举措,不断提升城市文旅形象的鲜明度和影响力。

1.打造文旅引爆点。健全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全面统计全市文旅企业运行质态,做好“小升规”“个转企”“产转法”跟踪培育。开展“走出去”招商活动,制作年度文旅招商手册,全力招引龙头型文旅项目。建好年度重点项目库,重点实施张謇近代民族工业文化遗存保护与传承工程、张謇历史文人记忆轴、江海垦牧文化展示区建设工程等项目。依托人工智能、三维全景等前沿科技,复刻文旅景观、再现历史场景,打造元宇宙景区、街区等沉浸式互动项目,构建文旅消费新场景。

2.发展融合新业态。创新举办南通江海国际文化旅游节、“双十一”文旅乐购嘉年华,打造文旅深度融合载体。大力发展研学旅行、非遗文创等文旅新业态,打造“江海风情?夜南通”夜游品牌,推出“夜生活节”“夜间集市”“博物馆奇妙夜”等夜游产品。

3.提升品牌鲜明度。将江海文化融入旅游景区和线路,鼓励各地开展张謇文化旅游线路推介。推动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非遗展示场所等成为旅游目的地和“网红”打卡地,推动建成一批省级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省级文旅消费试点单位。

(四)持续提升文化人才创新力。围绕新时代文化文艺工作需要,探索建立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文化人才队伍。

1.靶向引进人才。制定紧缺人才目录,用好文化艺术人才专项政策与“江海英才”等市级人才政策,引进一批紧缺型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

2.精准培育人才。依托图书馆联盟、文化馆联盟等举办联盟青年论坛、培训班,通过跟踪培养、进修深造等方式进行“一人一策”精准培养。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配强公共文化服务专干,通过专职、兼职和志愿者相结合的方式,破解基层文化专业人才匮乏的窘境。

3.促进人才产出。建立南通文化名家目录和专家智库,为我市文化事业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和智力支持。优化人才评价标准,开展企业经营、文艺演出、艺术创作等领域“十佳”人才评选,推动人才出精品、出成果。

(发言人系市文广旅局党组书记、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