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议政建言 > 大会发言

筑牢“蓝色粮仓” 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来源: 环资城建委 发布时间:2025-08-15 字体:[ ]

政协南通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

“加快海洋强市建设,做大做强海洋经济”专题建言献策会发言材料


筑牢“蓝色粮仓”  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科技和科协界  陈玉冬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树立大食物观,多渠道拓展食物来源,探索构建大食物监测统计体系”。近年来,南通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食物观的重要论述,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全市海洋渔业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在全省位居前列。

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多方面的问题和挑战:一是近海发展空间受限。随着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近海区域的开发强度不断增加,工业、港口建设、旅游等多种经济活动占用了大量海洋资源,使得传统渔业和海洋牧场的可持续发展空间被挤压。同时,近海水域生态环境面临较大压力,水质污染、生态退化等问题进一步限制了海洋渔业的发展潜力。二是海洋牧场建设缓慢。南通海洋牧场在整体规划、基础设施投入、技术推广等方面尚未形成体系化的推进机制。一些区域的人工鱼礁和生态修复措施还处于试点阶段,缺乏规模化推广。资金投入不足、技术支持薄弱、监测管理体系不健全等因素,导致海洋牧场的建设进程滞后于预期。三是远海开发有待挖掘。目前,南通远海开发的能力较为薄弱,相关配套设施和技术支撑体系尚未完善,深远海资源开发利用的水平不高。深远海养殖等新兴产业发展基础薄弱,缺乏足够的技术和经验积累。四是产业发展有待升级。南通海洋渔业的产业结构仍以传统捕捞为主,加工和高附加值产品开发能力不足。渔获物的精深加工率低,品牌化和市场化程度不高,与高端消费市场的需求仍有较大差距。同时,产业链条不够完整,渔业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同效应尚未充分发挥,导致综合效益提升空间有限。为此建议:

(一)优化海洋生态环境

一是开展海岸带生态修复工程。加快实施海岸带生态修复项目。推进海洋保护区建设,完善海洋生态红线制度,科学划定并严格实施禁渔区和限渔区,加大巡查和执法力度,确保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切实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严格控制围海养殖规模,逐步推进传统养殖方式向绿色可持续方向转型。针对海洋垃圾问题,建立垃圾监测、分类、清理、回收和处置的全链条管理体系,开展海洋垃圾“清零行动”。大力推动新材料和新能源在渔业和海洋运输领域的应用,提升行业绿色发展水平。加快渔船标准化推广步伐,以节能环保为导向,逐步淘汰高污染、高能耗渔船。针对渔船废气、污水及生活垃圾,制定专项治理政策,推广应用先进处理技术,确保排放符合环保标准。二是建立产业、资源、生态协调发展的新模式。推动高效低碳的海洋渔业技术发展,鼓励海洋牧场的生态化建设,形成渔业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的新格局。积极发展基于海洋资源的绿色加工业和物流业,构建高效、安全的海洋食品供应链体系。加强政策支持与国际合作,推广先进的海洋资源保护技术和管理经验,打造全球领先的海洋资源保育和港口发展示范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通过经济手段引导企业和个人参与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海洋经济提供坚实保障。

(二)推进海洋牧场建设

一是开展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参考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的办法,制定符合我市实际的海洋牧场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在空间布局上,科学选址,优先选择生态基础良好、环境容量充足的海域作为示范区建设区域,并根据区域特点分步推进示范区建设。通过开展试点工作,总结经验,逐步推广,为全市海洋牧场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和模式。在财政支持上,统筹安排生态补偿资金的使用方向,确保专项资金用于生态修复、资源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领域。设立专项扶持基金,在信贷、税收和保险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降低企业和个人参与海洋牧场建设的成本和风险。通过引入多元化投资主体,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多层次、多渠道资金投入机制。二是加强种质资源保护与研发。建议依托南通大学与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的优势资源,建立校所联合办学机制,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推动种质资源保护与研发工作深入开展。充分融合双方在科研设施、技术储备、人才队伍等方面的优势,针对南通海域的生态特点,开展适应性强、经济效益高的新品种研发,丰富海洋牧场的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建立多层次的综合海洋牧场,构建鱼、虾、蟹、贝、藻协同生长的生态系统,实现多物种资源的互补和共生,提升海洋牧场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加大远海开发力度

一是提升远洋捕捞水平。加快海洋捕捞船舶装备的更新换代,实现远洋捕捞现代化。持续加大深远海捕捞的开发力度,加强对深海渔业资源分布的科学调查,完善深远海渔业资源管理和保护制度,确保资源开发的可持续性。引导渔民和企业转向远海作业,通过补贴政策、培训项目和示范基地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适应能力,形成远洋捕捞领域的新发展格局。二是提升远海养殖水平。推动海洋渔业向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转型升级,依托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实现养殖环境的实时监测、自动化管理和精准投饵。通过智慧渔业技术的广泛应用,优化养殖生产流程,降低运营成本,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引进远洋渔业相关专业人才和技术人员,依托科研院所和企业,加强养殖管理和技术的培训与交流,形成高水平、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建议政府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重点支持技术研发、设备更新和示范项目建设。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深远海养殖,推广“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合作模式,整合资源,推进深远海养殖产业集群化发展,构建远海开发的新经济增长极。

(四)推进渔业产业集聚

一是发展精深加工。大力发展紫菜、贝类、南美白对虾等特色产品的精深加工,拓宽加工品种,延长产业链条。重点推动水产品加工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升级,推广应用自动化、智能化加工技术,提升加工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加强海洋生物医药、功能性食品等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探索利用鱼油、甲壳素、藻类多糖等资源开发医药和生物科技产品,提升南通水产品加工业的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二是发展现代物流。加快建立覆盖水产品产销全链条的冷链物流体系,推进冷藏、冷冻、保鲜、配送等环节的一体化发展。重点支持鲜活水产品配送体系建设,推广先进的保鲜保活技术,提高运输效率和产品质量,确保水产品“从渔船到餐桌”的新鲜度和安全性。加强海上水产品冷藏加工技术的研发和推广,鼓励企业应用新型冷链设备,降低物流损耗和能耗,提升水产品流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支持水产品加工工业园区建设,对现有零散的水产加工企业进行整合,推动集中建园、入园发展。通过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和统一治污的模式,优化园区资源配置,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形成以紫菜、贝类等产品为重点的加工产业集聚区,促进区域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

(发言人系民革南通市总支部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