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南通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深化跨江融合发展,更好发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要支点作用”专题建言献策会发言材料
突出交通先导 加快基础设施跨江联通 构建现代综合交通大门户
科技和科协界 周建飞
近几年来,我市抢抓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叠加机遇,锁定重大交通项目这个“牛鼻子”,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大关键,主动融入国家和区域交通大格局,积极谋划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沪苏通铁路大桥、海启高速、锡通高速、盐通高铁、宁启铁路等建成通车,通苏嘉高铁、通州湾新出海口等开工建设,新机场、北沿江高铁、张皋通道,海太通道等项目加快推进,跨江融合的交通枢纽能级不断提升,为构建现代综合交通大门户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成效初显
1.规划引领取得突破。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定位获《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正式确认,通苏嘉甬铁路如东延伸段、如通苏湖城际、江海快线、机场快线等项目纳入《长江三角洲地区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支持南通与上海共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
2.工程建设取得突破。宁启铁路全线贯通,沪苏通铁路、盐通高铁,洋通高速一期、海启高速、锡通高速北接线等高铁高速建成通车,普通干线公路形成“七横八纵”布局。新出海口破局起势,起步港区开港运营,水运资源优势逐步显现。机场新航站楼建成投用,飞行区等级提升至4E,新机场前期工作加快推进。
3.项目前期取得突破。超前谋划重大交通基础设施落地落实,攻坚“补短板”和“强弱项”。稳步推进“八龙过江”,张皋通道工可、初步设计均已获批,大临开工建设;海太通道推动工可审批,临建施工即将启动;苏通二通道桥隧比选研究有序开展。北沿江高铁如期开工建设;如通苏湖城际启动工可研究,“轨道上的南通”指日可期,枢纽能级加速提升。
二、存在问题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市以长江水运、高速公路为骨干,铁路、民航等为补充的综合交通网络初步形成,交通基础设施总体规模跃居全省前列。但仍存在大而不强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供给不足。规划中的8个过江通道,仅有苏通大桥、崇启大桥、沪苏通大桥建成通车。其中,苏通大桥流量巨大,时常拥堵不堪,南通“难通”“南不通”的矛盾依然突出;高速公路、铁路里程和路网密度也低于发达城市。
2.能级不高。江海河、公铁空集疏运体系亟需完善,海运能力较为欠缺,国际航线仅有韩国、日本等近洋航线,外贸箱源约57%通过上海港、40%通过苏州港运往其他国家。铁水联运尚处于起步阶段,新出海口支撑能力有待提升。
3.衔接不畅。综合交通联动能力较弱,与现代交通运输体系“客运零距离换乘、货运无缝衔接”要求尚有较大差距。地处“一带一路”交汇点,但中欧班列运输规模、效率等相对弱小,支撑双向开放动能不足。
三、相关建议
我市地处江海交汇点,天然具有门户功能,应围绕十三次党代会“突出交通先导、建设畅联全国通达世界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战略部署,突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构建公铁空、江海河立体交通网络,推动跨区域“好通”、全市域“快通”,奋力建设综合交通大门户。
1.抓投入,攻坚重点枢纽设施。重点聚焦空铁枢纽、新出海口等关键节点,实施一批枢纽型重大基础设施,推动形成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确保“十四五”期间交通运输完成总投资1500亿元、力争完成2000亿元,年均增长保持20%以上,在“十三五”基础上翻一番,投资总量在全省份额保二争一,以实实在在的基础设施投入,基本实现对外运输大通道、城际交通主骨架、都市圈通勤网高效联通。
2.补短板,攻坚跨江互联互通。加快补齐过江通道短板,确保跨区出行更便捷。推动张皋通道全面开工建设,力争海太通道年内开工大临设施,通沪通道早日启动,抓紧苏通二通道桥隧比选,同步推进崇海大桥、临永通道、沪崇启城际通道等前期研究,形成过江通道梯次推进格局。最终基本实现沪苏通1小时交通圈、2小时通达上海大都市圈、3小时通达长三角。
3.扬优势,攻坚江海高效联动。充分发挥南通江、海、河水运资源,依托以通州湾为核心的铁水联运枢纽,形成 “江出海、海进江”江海联运优势,打造沿海通达内陆地区的高效联运通道。以国际一流标准建设智慧化港区,统筹港口和集疏运体系建设,加快洋吕铁路、通海港区至通州湾港区疏港铁路建设,推进新江海河、东灶新河、通吕运河等疏港航道工程,加快实现铁路进港区、内河到码头、港口通大洋。加快构建“宜铁则铁、宜水则水、宜公则公”的发展格局,加速大宗货物及中长距离运输向铁路和水运有序转移。
4.强融合,攻坚便捷运输体系。强化零换乘和无缝衔接,加快构建现代化运输服务体系。以发展航空、轨道客运为重点,提供高品质、多样化的客运服务,有效支撑要素流动以及城市能级提升。依托通州湾新出海口,协同推进港产融合,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内河集装箱运输,优化调整运输结构,推动物流降本增效。结合洋吕铁路、疏港专用线等建设,加快布局一批重点物流基地、站场,提高物流便利化水平,形成功能突出、布局合理的综合货运枢纽网络。
(发言人系南通市交通运输局局长、港口管理局局长、一级调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