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南通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
“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升民生保障水平”专题建言献策会发言材料
持续推动“工会驿站”建设 让“奔跑的心”找到“幸福的家”
总工会界 孙 玮
当前,随着新兴领域迅速发展,以货车司机、网约车司机、快递员、外卖配送员等为代表的新就业群体规模持续扩大。他们年轻、有活力,数量庞大、流动性强,穿梭于城市的各个角落,他们一直“在路上”,过的是“飞驰人生”,不仅为自己创造了就业机会,更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去年以来,市总工会牵头,多措并举,将闲置的原核酸采样亭改造成无人值守的工会驿站,精准为新就业群体提供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的服务,不仅解决了公共资源的有效利用问题,而且为外卖小哥、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户外劳动者提供遮风挡雨、休息补给的地方,让他们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度,实现了城市与新就业群体之间的“双向奔赴”。截至2024年底,全市已经建成“工会驿站”400余处,惠及9.5万余人次。但是我市“工会驿站”建设还处于发展阶段,建设标准化、管理规范化、运维长效化、服务精准化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难点、堵点。主要表现在:
一方面,“工会驿站”品牌辨识度还不够高,知晓率低。目前,城市的各类驿站名称标识众多。如各类行业协会等自发建设的餐饮“爱心驿站”“惠民驿站”“母婴驿站”等。而一些工会驿站服务指引相对不明显,指示牌太“袖珍”,且张贴位置不够显眼,户外劳动者在进入后往往难以发现其存在。一些驿站选址布局不尽合理,缺少统一规划,宣传方式单一、宣传内容缺乏针对性,许多户外劳动者对驿站的存在、具体位置和服务内容并不了解,从而影响了驿站的使用率和知晓率。使用“百度地图”“高德地图”等App,输入“工会驿站”进行搜索时,仅能显示多处周围存在驿站,也无法准确得知驿站内人流情况、驿站提供哪些服务等信息,从而出现“建了没人用”和“建了不够用”的情况。
另一方面,管理服务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建设工会驿站,最初是为了解决户外劳动者吃饭难、喝热水难、如厕难、休息难等现实问题,经过几年的建设和发展,工会驿站在休息补给的基础功能上逐步增加了阅读、理发、体检、健身、就业咨询、法律援助等服务。由于缺乏专人管理,有的站点仅在工作日白天开放,节假日不开放,有的站点尚未建立日常管理运维制度,有的建成后管护经费投入不足,基本设施损坏无人维修、易耗品更换不及时。
对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从整体上谋划,做实服务“大文章”。切实以户外劳动者需求为导向,在合理选址、资源共享的原则上,充分利用已有资源,打造“15分钟服务圈”,因地制宜选择在临街靠路、人员相对集中、距离户外劳动者工作范围较近的地点建设驿站。科学配置其基本功能,如提供休息、如厕的场所,提供加热饭菜、电瓶充电、取暖/纳凉的设备,提供简单维修工具及少量应急物资。增强驿站的均衡性和可及性,提升服务的辐射面和精准度,因地制宜探索工会驿站新的功能形态、拓展服务边际,秉承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打造一批工会特点鲜明、职工易于辨识、环境干净整洁、服务功能齐全的特色站点,提升城市品牌形象。
二、在关键处发力,体现品牌“真温暖”。推进工会驿站提升改造,明确职责,在规范、强化日常管理的基础上,注重有用、实用,通过调研问卷等方式,了解户外劳动者真实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让更多户外劳动者“敢进来、愿进来、想进来”,实现驿站“管起来、用起来、活起来”;以“工会驿站”作为品牌宣传阵地,拓展更多特色服务,如定期开展法律咨询、心理辅导和健康讲座等,引导新就业群体以积极的态度参与社会活动,提升社会责任感,传递正能量。还可根据季节变化开展送清凉、送温暖等活动,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逐步提高智能化管理水平,运用智能化的技术手段,采用自助式电子门禁系统,安装视频监控设备,真正实现暖“新”服务24小时“不打烊”,更方便户外劳动者随时使用。
三、向末梢聚能,汇聚共建“巨能量”。工会驿站仅靠工会一家单打独斗,难以解决日常运营管理的人力物力缺口等问题,也难以全方位满足户外劳动者的实际需求。推行“自建+共建”社会化、市场化管理模式,实行“职工自治”,让爱心企业参与进驿站的管理和维护,打通企业和工会的双向服务通道;另一方面,加强与住建、城管、交通等部门的合作,在用地、停车等方面提供保障,撬动各级商会、社会组织、公益组织等更多资源参与建设管护,在更大层面实现资源的开放共享,为工作持续推进提供保障。
(发言人系南通市水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副主任,南通市农业技术推广工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