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南通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专题建言献策会发言材料
关于加快集聚资源要素 推动建设南通沿江科创带的对策建议
九三学社南通市委员会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去年,南通已阔步进入后万亿发展新征程,在奋力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要支点的目标引领下,迫切需要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2021年初,南通市委、市政府在综合研判后作出规划建设沿江科创带的重大决策,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协同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在沿江科创带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打造长三角创新创业新首选,建设更高水平创新型城市。
一、南通沿江科创带发展存在问题
一是创新资源明显不足。各类科技人员尤其是中高端科技人才严重匮乏,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研究型大学、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等缺失。二是研发投入明显不足。2020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只有2.6%,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也只有35.6%,与南通在全省的经济地位还不相匹配。三是创新服务亟需提高。科技服务平台相对较少、规模较小、从业人员经验和技能不高、服务产业创新的能力相对较弱。四是区域板块联动不足。各园区间协作能力不强,同质化竞争明显。南通与苏南、上海等周边区域在科技、产业、人才协同等方面并未形成有效的契合点。
二、高水平推进南通沿江科创带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是突出创新核心,强化发展布局引领作用。首先,力争更高层面支持,做好顶层规划设计。加强与科技部、省政府的密切沟通,积极争取将沿江科创带建设纳入江苏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更高层面的顶层规划设计。其次,强化区域统筹,优化空间布局。结合各区域特色,谋划“一张蓝图、一个体系、一套政策”,超前规划空间结构、功能体系、设施网络,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第三,加快创新核心构建,推进战略支点和园区建设。科学规划南通创新区的功能布局、联动南通高新区、海安高新区、如皋高新区、市北高新区,推动统一协调、统一规划。各开发园区结合资源禀赋,形成沿江科创带“一区一特色产业”发展格局。
二是实施人才集聚工程,培育壮大创新主体。首先,强化人才引培,不断激发创新活力。围绕重点产业、各板块发展战略和技术创新需求,精心组织双创人才申报。建立产业人才联盟,加速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向沿江科创带集聚。引导企业遴选和培育一批具有创新活力、成长潜力的优秀青年科研人才。其次,集聚创新创业资源,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择优培育和推动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加快推进产业高端化、规模化、集聚化和品牌化发展。构建从“种子企业”到“领军企业”的良性发展梯队,招引、培育科技创新型企业、高成长性科技企业、科创板上市培育企业。
三是高质量孵化创新载体,打造优质创新生态系统。首先,积极培育各类研发机构,布局重大创新平台。瞄准国家、省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优势领域,围绕光电、海工、医药等领域,加快培育建设高水平企业研发机构。围绕国家、省创新体系建设布局,支持建设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其次,构建技术服务平台体系,提供优质公共服务设施。建立市技术市场沿江科创带分场,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科技成果信息集散地和技术转移交易中心。重点打造区域性产业服务中心、科研和教育服务中心、休闲服务中心。第三,树立保姆式服务意识,实现科创企业良好生态。推行政策服务“全覆盖”,实现线上服务“全天候”,做好线下服务“全方位”,实行跟踪服务“全过程”,打造科创培育“全家福”。
四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区域协同联动机制。首先,加快财政资金兑现,争取省部资金支持。坚决贯彻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会同主管部门优化流程,加快财政资金兑现。进一步加强科技、发改、工信、财政等市级部门协同配合,争取更多的省级以上项目资金落地南通。其次,强化内部协同,建立多方联动机制。定期召开沿江科创带招商工作会议,着重对重大产业项目、科创型项目所在产业链、创新链分布情况进行研究协调。探索建立项目税收分成、招商数据互算、工作人员互派、产业协作互动的工作机制。第三,加大政策奖励倾斜和资金投入力度。全面整合从项目落地到企业发展全过程的扶持政策,建立集产业、人才、科技、金融等政策于一体的政策体系。市级科创政策进一步扩大覆盖面,有针对性地向县(市、区)的省级高新区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