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南通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
“赓续江海文脉,大力发展人文经济”专题建言献策会发言材料
关于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建议
九三学社南通市委会
南通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目前,我市共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1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2项,省级项目53项,市级项目148项,县级项目360项。这些非遗项目涵盖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十大领域。其中,南通仿真绣、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梅庵派古琴艺术、南通板鹞风筝制作技艺等国家级非遗项目,不仅记录着南通的历史,还承载着南通人民的文化乡愁,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有效活化与利用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成为推动我市地方文化传承与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
但当前,我市非遗的利用方面仍存在一些短板不足。
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不足。长期以来,政府和相关旅游企业更多地关注有形旅游资源的开发,导致非遗资源的旅游开发研究不够深入,缺乏中长期的开发规划和产业指导。二是非遗场所和展示活动不足。游客在参观过程中难以获得全面深入的体验,非遗展示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也相对单一,新媒体和线上平台的利用不足,难以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体验。三是非遗保护与传承力度不够。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机制有待完善,非遗传承人的培养有待加强。
为此建议:
强化游客非遗旅游的体验。一是丰富体验形式。开发互动体验式非遗旅游项目,如非遗技艺现场教学、非遗文化角色扮演等,让游客亲身参与和体验非遗文化;打造沉浸式非遗旅游场景,通过VR、AR等现代科技手段,让游客在虚拟环境中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二是提升服务质量。加强对非遗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提升其专业素养和服务水平,确保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得到优质的服务体验;完善旅游设施和服务体系,如增设休息区、导览系统等,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的旅游服务。三是深化文化内涵。在非遗旅游项目中融入更多的文化内涵和教育元素,如举办非遗知识讲座、展示非遗文化背后的历史故事等,让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不仅能够欣赏到非遗技艺的美,还能深入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创新宣传方式。一是利用新媒体平台。充分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展示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吸引更多年轻游客的关注和参与。还可以与知名网红或旅游博主合作,邀请他们来南通体验非遗旅游项目,并分享给他们的粉丝群体,扩大非遗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举办特色活动。定期举办非遗文化节、非遗博览会等特色活动,邀请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体验,展示南通非遗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与其他城市或地区开展非遗文化交流活动,通过互展互演、联合推广等方式,拓宽非遗旅游的市场空间。三是加强跨界合作。与影视、游戏、动漫等产业进行跨界合作,将非遗元素融入影视作品、游戏场景和动漫角色中,提高非遗文化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也可与时尚品牌、设计机构等合作,将非遗技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推出具有独特魅力的非遗文创产品,满足游客的购物需求。
完善政策与保障机制。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议出台更多针对非遗旅游发展的扶持政策,如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非遗旅游的开发和推广。同时建立非遗旅游项目库和扶持机制,对具有潜力的非遗旅游项目进行重点扶持和培育。二是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完善非遗保护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明确非遗旅游开发中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保障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受损害;加强对非遗旅游市场的监管力度,打击非法经营和侵权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环境。三是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加大对非遗传承人和非遗旅游从业人员的培养力度,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会等方式提升其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也可引进国内外优秀的非遗旅游开发和管理人才,为南通市非遗旅游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创意。
(发言人孙郁雨,系九三学社南通市委会副主委、市第三人民医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