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南通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
“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全面提升治理效能”专题建言献策会发言材料
引导发挥行业、商业协会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界 姜晓毅
自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社会组织,特别是行业协会,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愈发凸显,其重要性得到了广泛认可。社会组织的发展,对于基层政府职能的转变、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弥补,已成为普遍共识。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而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了“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在此背景下,行业、商业协会参与社会治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基于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厘清“三性”,让行业商业协会在社会治理中有据可依
一是完善法律法规,明确“法律性”。纵观全球,行业协会发展良好的国家,其法律建设普遍较为完备。在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已成为制约行业商业协会发展的瓶颈。因此,必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对《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进行完善和修订;从立法层面确立行业商业协会的职责,并明确企业、行业商业协会、政府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充分发挥行业商业协会作为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二要明确职责内容,界定“职能性”。在行业商业协会成立之初,应制定完善的章程,明确协会的宗旨、业务范围等核心内容。这包括但不限于行业调研、向政府反映会员诉求等,以实现协会宗旨。同时,随着行业的发展和变化,应定期对职责进行调整、对章程进行修订和解读,确保大家对行业商业协会的职责边界有清晰的认识。
三要建立管理体系,明确“归属性”。政府部门应负责行业商业协会的设立登记和审批工作,并可建立政府与行业商业协会的定期联席会议制度。同时,应对行业商业协会在行业发展方向、行业标准制定等业务方面提供指导,并对行业商业协会进行监督,涵盖运行、财务、活动等方面。
二、提高“三力”,让行业商业协会在社会治理中有路可行
一要创新管理模式,提升“自治力”。坚持党建引领,促进行业发展,行业商业协会应根据自身规模及党员分布情况合理设置党组织,确保党组织在协会重大决策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通过开展“党建+”服务活动,如联合举办主题党日活动、行业技能培训等,加强会员企业间的交流合作,组织共建活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而提升行业商业协会的自治能力。
二要建立参与渠道,增强“献言力”。行业商业协会汇聚了众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行业精英,他们对于地方经济发展和特定行业立法工作具有不可或缺的贡献。针对政府在问题解决渠道上的不足,行业商业协会应提出具体政策解读和问题解决对策。在自媒体平台日益丰富的当下,应鼓励会员企业积极参与政府组织的企业家谈心谈话座谈会,完善企业家与政府部门的常态化沟通机制,确保行业内意见能够及时、恰当地表达。
三要完善组织关怀,强化“服务力”。行业商业协会作为社会中介组织,提供优质服务是其根本使命,也是提升地方行业协会商会服务能力的关键。这包括收集行业最新信息、跟踪新动态,维护公平竞争秩序,开展公共活动,加强行业间沟通交流。政府部门应加大对行业商业协会的关心和支持,出台相应发展政策,打通发展通道,提供资金支持,确保行业商业协会作为第三方机构能够更好地服务企业,促进行业发展。
三、扩大“三面”,让行业商业协会在社会治理中有能可为
一是夯实知识储备,拓展“人才面”。构建协会人才与行业企业的挂职交流机制,确立与市场水平相适应、与人才能力和贡献相匹配的薪酬体系。通过联合举办活动、相互参观访问等途径,加强行业技能等级认定,畅通行业职业技能职称评定渠道,促进协会人才与其他行业协会的交流合作,汲取不同行业协会的先进管理经验和工作模式,拓展人才视野,构建清晰的晋升通道和激励机制,依据人才的工作能力、业绩成果和综合素质,为他们提供晋升机会。
二是加大宣传力度,拓宽“宣传面”。引导行业商业协会积极参与各类展陈和会议,设立专门展位,凸显职能展示;与报纸、电视台、行业杂志、新媒体等建立稳固合作关系,邀请对协会重大活动进行宣传报道,使行业商业协会职能广为人知。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与行业商会协会等开展合作活动,使行业商业协会职能在活动中得到凸显;倡导行业商业协会开展公益宣传,展现行业商业协会履行社会责任的职责,使行业商业协会社会形象得以展现。
三是树立先进典型,扩大“影响面”。采用案例分析的形式,辅以企业或项目的图片、图表等,增强可读性、可塑性;在行业内有影响力的专业杂志和报纸上开设专栏,讲述行业商业协会典型事例,将典型事例编写成有情节、有冲突、有解决方案的故事,强调典型事例所体现的行业价值观,提升行业商业协会形象,甚至提升行业整体的社会形象。
(作者系市邮政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