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南通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
“构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专题建言献策会发言材料
关于高水准推进我市科技招商工作的建议
社科界 卫焱焱
科技招商是一条快速集聚创新要素,为高质量发展进行战略性资源储备的必由之路。科技招商有别于传统招商,不仅是对资本的招引,更是对创新要素的招引,是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招商,也是培育未来产业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手段。
当前,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江苏“1+3”重点功能区建设等重大战略深入实施,过江通道、南通新机场、通州湾新出海口等重大基础设施全方位突破,南通迎来了新一轮跨越发展的黄金机遇期。2024年前三季度,全市经济总量达9414亿元,增长6.3%,居全省第三;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7%,增幅居全省第二,交出了一张优异的成绩单。面对新一轮发展的黄金机遇期,我市持续开展“招商引资突破年”活动,在科技招商方面取得较好成绩。颁布实施《南通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制定新科创“30条”,引进科创项目1428个,净增高新技术企业736家,新增中国独角兽企业2家、中国专利奖企业9家。与东南大学、南通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新增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家、省级以上研发机构84家。虽然近年来我们的科技招商工作已取得一定效果,但对标国内先进地区仍然存在不足。
一是科技招商专业度不够。科技招商是一门技术活,首先要看得懂项目,从谋划、洽谈到落地、建设等各个环节,都要有专业的判断,要求工作人员必须做到懂经济、懂科技、懂产业、会沟通、会谈判、会协商。2023年我市探索招引了600多个科技型中小企业,质量分布和板块分布参差不齐。各板块在强化力量配备,锻造科技招商专业队伍力度上还不够。
二是科技招商模式单一。科技招商不是单方面的招引,是双向选择,双向奔赴。不仅仅要舍得下本钱,拼资源、拼政策,更重要的是拼智慧、拼服务,目前科技招商模式单一化、招商政策趋同化、企业需求多样化等难题依然存在,相比传统的土地、税收减免,科技企业往往更加看重产业生态、人才引进、配套服务、稀缺要素等方面。
三是科技招商成效不明显。从科创项目总量上看,2023年苏州工业园、苏州高新区、吴中区、昆山市新招引科创项目均超过1000家,我市总共才704家,尽管超额完成600家的年度目标,但还不及苏州的一个县,差距很明显。从可利用资源上看,主城区土地资源的开发强度已经很高了,崇川区达到55%、开发区达到41%。除了土地之外,环境等资源要素的硬约束和紧平衡也在逐渐加大。
为此,建议:
一是要围绕产业布局,坚持在科创载体上发力。科创平台和园区载体是科技招商的主阵地。要抓引进。与“国字号”平台、高层级研究院所、头部企业合作对接。瞄准引进中科院建制所,目前上海、苏南地区已经有多家中科院建制所,所以要通过争取上级支持加快实现南通“零”的突破,借助建制所比大学更靠近产业端优势,缩小我们与上海、苏州创新实力差距。要抓建设。重点围绕船舶海工、高端装备、新材料等领域建强已有平台。船舶海工领域,高标准建设江苏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发挥好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南通分中心等机构的作用,推动东南大学南通海洋高等研究院、哈尔滨工程大学长三角高等研究院等平台合作共建、资源共享;新材料产业领域,加快推进江苏集萃先进纤维材料研究所、长三角光电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建设,努力实现国家级创新中心零的突破。要抓孵育。加大众创空间、孵化器、科创暨人才综合体建设力度,打造创新创业“梦工厂”。要大力招引省级以上众创空间、孵化器,尽快形成孵化成果,形成新增长点。
二是要紧扣创新需求,坚持在创新主体上发力。抓企业培育。要持续加大创新型企业梯队招引培育力度,研究完善《南通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实施细则》《南通市独角兽企业培育计划》等系列政策,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组织实施瞪羚计划、独角兽培育计划,着力打造以创新型领军企业为“先头军”、高新技术企业为“主力军”、科技上市企业为“特种军”、科技型中小企业为“生力军”的梯队,加快形成创新型企业集群。抓人才招引。要对标上海、苏州等先进地区,研究出台“领军人才计划”、《南通市高层次人才举荐办法》《关于支持外籍人才参与科技创新的若干举措》等政策,坚持市场导向和突出产业导向,贯彻落实人才评价改革要求,构建起更加灵活开放高效的引才机制,持续加大引才聚才力度。抓金融赋能。发挥好科创基金作用,引导带动国有金融资本与社会资本、龙头企业参与设立专业子基金,打造覆盖科创项目种子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的全生命周期投融资服务体系。要积极推动更多科技型企业挂牌上市、做大做强,形成“热带雨林”效应。
三是要完善科技服务,坚持在创新生态上发力。要打造创新生态“强磁场”,增强对科技项目吸引力。抓政策落地。2023年南通发布了“新科创30条”,力度更大、举措更强、方式更优。比如,对引进的高校院所及专业机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中心建设最高给予1000万元支持;对雏鹰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培育企业的贷款额度最高分别为600万元、1000万元、2000万元等。重点是要推动政策落地落实,让创新主体切实感受到南通创新力度、创业热度和城市温度。抓服务保障。推行重大项目审批提速专班服务,实现拿地即开工常态化,大力引进顶级知识产权代理、国际专业检验检测等市场化高端服务机构,量质并举打造更多优质人才公寓品牌。要努力满足科技项目、科技人才个性化需求,提供“一对一”“全方位”“亲情化”服务。抓宣传推介。要在完成“规定动作”的基础上,加密科技招商活动组织力度、加大活动频次,加强活动特色,在上海、深圳、苏州等科技资源富集、科技成果丰富的重点城市开展招商推介,积极组织创新创业比赛。聚焦南通籍专家学者、在外能人,全力引导产业回归、资本回归、技术回归、总部回归。
(发言人系南通市外事办公室副主任,九三学社南通市委委员兼机关支社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