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南通市第十三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发言材料
整合资源 形成合力 一盘棋推进“专精特新”企业培育
政协海安市委员会
“十三五”以来,南通市坚持把培育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企业作为推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点,精心组织、精准指导,一批具有行业发展带动力的“专精特新”企业不断涌现。仅海安就先后培育了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6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8家,培育成果在省内长江以北县(市、区)中处于领先地位,但与苏南等先进地区相比仍有不小差距。结合调研,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形成全市一盘棋的领导机制
一是成立培育工作领导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和县(市、区)负责人为成员,对照国家、省有关申报条件,研究制定推进措施、考核办法、奖励政策等;定期分析全市培育工作推进情况,对接上级相关职能部门,汇报工作、咨询政策、争取支持。二是建立后备企业库。将全市具备培育潜力的企业纳入后备企业库,通过对比分析,分类别、分层次加强指导、辅导,保持培育工作的连续性和实效性,做到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三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优化对“专精特新”企业的财政奖励扶持政策,县(市、区)同步加强配套;政府设立创投基金,重点投向“专精特新”入库后备企业;市县联动,协调金融机构,省普惠金融项下的“苏科贷”“小微贷”等产品向“专精特新”入库后备企业开放。
二、加大统筹力度,形成全市一盘棋的协同机制
一是打通阻碍产业匹配的入口。作为纺织大市,我市纺织类企业进入“专精特新”行列的还不多,主要原因是与评选重点的产业匹配度不高。建议由市级牵头,抓住工信部86项重点领域新材料大类中的“高效能纤维及制品和复合材料”等细分领域与纺织、化纤类产业吻合度相对较高的有利条件,统筹组织企业开展联合技术攻关,协同向上争取,提高产业匹配,打通申报入口。二是破除市域市场隐形保护壁垒。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某家光伏企业竞争优势明显,但在南通区域内参与光伏电站建设时,几乎每个区镇都要求在本地注册子公司,一大堆子公司的注册耗费企业很多精力。获评“专精特新”企业不仅有技术含量标准,也有生产规模要求。建议在全市建立公平统一的大市场,做到协同培育,让有潜力的企业尽快在市域内做大做强,争取早日进入“专精特新”企业行列。三是拓宽大市财政奖励惠及面。由于财政体制原因,目前县(市、区)“专精特新”企业多为本级财政支持,南通市级财政奖励政策无法覆盖。建议南通市财政按照一定比例,将县(市、区)“专精特新”企业纳入政策扶持体系。
三、强化行政推动,形成全市一盘棋的推进机制
一是建立产业统筹发展平台。学习上海经验,探索建立产业发展区域统筹管理平台,统筹全市产业发展,推动产业要素精确匹配,改变过去县(市、区)同质竞争现象,构建“准入一把尺、规划一张图、资源一个库、开发一盘棋”的产业统筹发展新格局。二是完善导向型招商和技改投入机制。梳理全市“专精特新”企业增链、补链、强链清单。加强产业招商和定向招商,引进一批产业层次高、带动力强的重大项目;对照工信部制造业单项冠军重点遴选领域,瞄准一批科技含量、产业匹配度高的企业,实施重大技术改造,做大做强“专精特新”后备企业。三是双翼赋能后备企业成长。通过智改数转和平台服务双翼赋能,引导优质企业对生产设施、工艺流程、物流供应和管理服务等分层级进行智能化改造升级,打造区域全产业链、制造全流程、产品全生命周期管控的工业互联网标杆,培育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示范企业;发挥各类综合检验检测中心国家级中小企业示范服务平台引领作用,逐步打造集科研、检测、培训等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功能体系,为“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提供支撑。
(发言人:市政协委员,海安市政协主席 李春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