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建创新联合体 合力突破产业关键技术的建议
科技、科协界 黄 玮
当前,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突破与协同创新已经成为产业做大做强的关键性因素。现有的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在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突破上仍存在着现实瓶颈。从供给端看,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成果进入产业化周期依然较长。从需求端看,企业创新意识不够、方向不明,笔者调研了海门区近150余家企业,发现拥有市级以上研发机构的企业仅占46.67%,开展实质性并具有稳固产学研合作关系的企业仅占14%,多数企业仍然没有持续创新的习惯。从价值目标看,产业界和高校科研院所追求的目标不同,产业界追求质量控制一致、成本最低等经济指标,高校科研院所追求技术水平最高等技术指标。从华语体系看,企业技术难题转化成技术参数需要再次整理、再次加工的过程。同时企业自身整合科技资源的能力弱也是限制企业持续创新的重要因素之一。
从2017年开始,海门区连续三年承办了中国创新挑战赛,针对具体技术创新需求,通过“揭榜比拼”方式公开征集解决方案,有效推动需求与技术精准对接。通过比赛发现,非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潜能得到充分激发,50.79%的解决方案来自于非高校科研院所,达成签约的意向合作项目的51.6%与企业创新主体合作,产学研对接转化主体仅为高校科研院所参与的局面有所改变。在组织赛事时还发现,有些企业根据自身的创新需求,摒弃了成果转化“非A即B”的项目攻关单选形式, 形成了“1+N”的项目攻关的多选形式,即解决方案以1家(名)技术方案为主,其中吸收了其他N家(名)的合理(优势)的解决思路,企业研发体系建设得到了加强。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等制度,这为我们解决产业关键技术的提供了遵循和方向。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精准分析产业关键共性技术。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核心在找准产业技术“卡脖子”“牛鼻子”关键处。应深入分析我市优势产业的技术图谱,以问题为导向开展技术攻关。改变以往技术项目需求的征集模式,邀请专业科技机构(咨询机构)在实地走访企业的基础上,挖掘和分析产业的具体需求和共性问题,分析需求的类型和性质,厘清产业创新瓶颈,梳理产业关键共性问题,形成分析报告,进一步明确难题性质、类型和特点,把产业技术需求(难题)翻译成技术参数、技术指标。
二是建立以创新链“链主”企业为主的创新联合体。在我市优势产业内分产业领域,分别选择1-2家创新能力强、人才队伍完备的创新链“链主”企业,建立“链主”企业牵头主导的科技攻关模式。充分发挥我市商会、产业联盟、产业创新联盟等各类组织的作用,构建“企业出题、政府选题、创新联合体答题”的协同创新模式。
三是构建开放竞争的创新联合体模式。习总书记强调:“可以探索搞揭榜挂帅,把需要的关键核心技术项目张榜出来,英雄不论出处,谁有本事谁就揭榜。”可采取招投标的方式,开放竞争,择优遴选参与企业、研发团队,拓宽组建创新联合体的视野,拓展市域界限。
四是构建多元投入的合作模式。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尽快完善财税、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探索“投贷联动”形式,引导社会资金进入科技创新领域,与金融机构联动,积极探索科技贷款、科技担保、科技质押、科技保险、科技基金等新型科技金融服务模式。探索财税支持科技投入新模式,引导更多社会资本设立行业性、梯次性创新基金,由政府部门牵头,探索“拨改投”模式,在固有科技奖励、资助基础上,增设社会资本,放大投入效应,提升研发效益。探索“事后补助”变“事前补助”,设立研发备用金制度。探索建立创新联合体“白名单”制度,引导金融机构按规定对名单内企业开展无还本续贷业务,加大对科技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发言人系海门区科技局局长、党组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