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议政建言 > 大会发言

关于加强红木雕刻技艺传承的建议

来源: 教文卫体和文史委 发布时间:2025-04-16 字体:[ ]

政协南通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

“赓续江海文脉,大力发展人文经济”专题建言献策会发言材料


关于加强红木雕刻技艺传承的建议

农工党南通市委会


南通红木雕刻历史悠久,其技艺精湛、品种丰富、题材广泛,在国内外久负盛名,素有“全国红木雕刻看江苏,江苏红木雕刻看南通”的美誉。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下,红木技艺传承与保护工作得到重视和发展,木雕人才和优秀木雕作品不断涌现,通过“非遗进校园”等方式,青年人对红木行业的认识程度有所提高,但总体而言,红木技艺的传承发扬的前景仍不容乐观。

一是职位缺口大,人才储备不足。据红木家具行业协会统计,南通地区目前有800多家木作企业,12000多名木作技术人员,其中95%是50岁以上人员,年轻人凤毛麟角,缺口不断扩大,人才储备严重不足。而红木雕刻技艺的传承需要系统的教育和培训体系,但目前仍缺乏从基础到高级的完整教学体系,离转化为专业技术人才还有巨大的时间鸿沟。

二是手艺人生存压力大,低质木雕品扰乱市场。在加工工艺发展的背景下,手工工艺的市场份额逐渐降低,大量低质木雕品充斥市场,阻碍了红木雕刻工艺技术的传承与发扬。加之市场经济的趋利性,机械加工成为大多数厂家的主要手段,使传统手工雕刻越来越受到挑战,技艺传承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境地。

三是技艺被低估,现代审美挑战大。由于现代人对现代化生活方式的需求,以及对红木雕刻技艺的了解不足,这项技艺价值往往被忽视和低估。同时,现代社会的审美观念和消费习惯变化对木雕技艺提出了新的挑战,年轻消费群体对传统手工艺品的兴趣减弱,木雕产品的欣赏和收藏需求下降。

为此建议:

一、加强行、校、企共建,加快培育储备人才。木作技术人才的培训对行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加强与行业协会、职业院校的合作,共同培养技能人才。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指导,红木家具协会、红木雕刻协会等行业组织参与,鼓励、支持企业通过引企入校、共建基地、委派大师来整合行业优质资源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推行课堂即公司、教师即大师、学生即员工,将专业课程设置与岗位技能需求无缝对接。发挥职业学校实训基地与企业车间的各自优势,校企共建产业化实训基地,实现实训基地与生产车间对接。组织学生到非遗传承基地或者技能大师工作室参观体验,练习手工雕刻,凿榫眼,锯榫头,认知熟悉基本木作程序。实现行、校、企紧密合作,共同构建人才培养体系。

二、加强政策扶持,实现经济转化和技艺技能传播的双向良性互动。制定支持红木雕刻技艺发展和传承的政策,积极推动红木雕刻技艺的发展。通过举办技能比赛、作品展览、新一代艺人的培养、非遗进院校等活动,加大对于民间艺术的保护力度。加强木雕行业监管,以良品驱逐劣品,推动红木雕刻工艺技术良性发展。打造地方品牌,红木技艺不应只局限于市县级层面的“小打小闹”,而应积极打造“中国红木雕刻之乡”的品牌,将红木技艺发扬光大。

三、加强宣传推广,在守正创新中赢得市场。传承传统工艺技术需要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应通过各种媒体向公众宣传红木雕刻技艺的价值和魅力,提高公众对红木雕刻技艺的关注度。鼓励红木雕刻从业者立足于当下,立足于生活,从时代审美精神出发,在传统纹样、造型设计、工艺技术等方面进行创新应用,将传统工艺回归生活价值,以此实现红木雕刻技艺的当代转换,作品不仅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与现代文化潮流相适应,对非遗传承和工艺美术的创新发展,都是一个重大的跨越和提升。

(发言人吴琳系农工党南通市委会专职副主委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