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南通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专题建言献策会发言材料
关于促进我市养老产业发展的建议
民进界委员 陈玉娟
一、我市养老服务发展现状及难点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积极出台促进医养融合发展的规划政策,将医养结合项目列入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并扎实推进。不断加大财政扶持,对自建产权用房举办的护理院给予建设补贴,对社会资本开设社区护理站给予补助。研究制定为居家老人提供的医疗护理服务清单和服务规范,优先满足家庭医生签约的低收入老人、高龄老人及患有重病、失能及部分失能、行动不便的65岁以上老年人的居家健康管理、家庭病床等上门服务需求。逐步将符合规定的家庭病床、医疗巡诊等医疗费用纳入医保支付范围,积极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家庭病床等服务,将符合条件的医疗护理费用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政策明确医护岗位补贴,促进医养结合机构人才队伍稳定发展。
目前,居家养老服务产品大都属于纯劳务产品,服务主要是通过“一对一”进行的,很难通过标准化实现规模化经营。发展难点主要有:(1)老龄化形势严峻导致养老事业发展压力大;(2)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3)医养结合专业化养老体系构建及服务供给能力有待提高;(4)康复医学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建设中的功能地位有待提升;(5)专科型人才队伍匮乏,专业服务能力亟需加强;(6)医养产业平台及资源有待升级。
二、对策建议
我国“十四五”期间,将积极建设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围绕满足老年人全方位、全周期和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大力发展普惠性养老服务,加快实现居家社区机构协调发展。
1.借鉴医养结合下国内外养老服务体系模式。国际上领先的医疗城将医疗健康业态和健康服务主题式医疗服务做了相关健康产业的整合,打造“健康业务+医疗服务”产业,在此需求下医疗城能够提供完整的设施配置及专业服务。
2.强化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衔接。按照方便就近、互惠互利的原则,鼓励养老机构与周边的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签约合作。通过制定医养签约服务规范,进一步规范医疗卫生机构和养老机构合作。
3.合理规划设置有关机构。实施社区医养结合能力提升工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养老机构、敬老院利用现有资源,改扩建一批社区(乡镇)医养结合服务设施,重点为社区(乡镇)失能(含失智,下同)老年人提供集中或居家医养结合服务。
4.加大监管和保险力度。将符合条件的医养结合机构中的医疗机构按规定纳入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按规定逐步增加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的医疗康复项目。
5.实现养老机构社区化与社区养老机构化。立足于社区、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的目标与功能是一致和统一的,形成“机构居家化”“居家机构化”的服务模式,方便社区老年人就近、就亲养老。针对老年人的医疗需求,积极打造15分钟医疗圈。
6.增加康复医学在多元化医养结合服务体系中的占比。通过增加纳入医保的康复项目,成立服务于老年人的社区小规模多功能服务站,探索建立社区医养一体养老新模式。
7.全面统筹医护人力,着力培养“医养结合”专业人才。将医养结合人才队伍建设分别纳入卫生健康和养老服务发展规划。鼓励引导高职院校(含技工院校)增设相关专业和课程,加强老年医学、康复、护理、健康管理、社工、老年服务与管理等专业人才培养,扩大相关专业招生规模。
8.发挥信息技术支撑作用,满足“医养结合”多样化需求。大力发展信息化服务,搭建覆盖广、功能全、效率高的老年康复治疗信息系统和管理服务平台。加大政府主导力度,构建三级医院、康复医院、社区服务机构三级区域康复服务网络,并与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
9.构建多学科协作式康复团队。基于远程平台,组建O2O协同康复团队,组成包括线上康复医师和线下康复治疗师或康复护士等,提供多学科协作式康复服务,保证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满足患者上门康复的需求。
10.推动“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产业精准发展。完善养老产业体系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发挥社区养老具有社区日间照料和居家养老支持两类功能,面向独居、家庭日间暂时无人或者无力照护的社区老年人提供服务。鼓励主体多元化投入,拓展发展空间,不断延长养老服务产业链。
(发言人系南通大学理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