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议政建言 > 大会发言

关于推进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建议

来源: 教文卫体和文史委 发布时间:2025-11-14 字体:[ ]

政协南通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

“赓续江海文脉,大力发展人文经济”专题建言献策会发言材料


关于推进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建议

致公党南通市委会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市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南通现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非遗代表作”1项,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作分别有12项和53项。近年来,南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工作,已对部分非遗进行开发和利用,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是非遗生产性项目的功能定位和市场需求尚待挖掘。以板鹞风筝为代表的传统工艺项目面临消费市场小众,生产性保护开发艰难的境地,在产品功能衍生开发、市场需求精准挖掘、生产销售有效衔接等方面还很欠缺。二是高层次非遗项目及传承人的规模和品牌影响力有待提升。例如蓝印花布大都是小作坊生产,掌握技艺的人大多年事已高,不注重包装,品牌概念不强,品种样式单一,惯于沿用旧花版进行模仿复制,鲜有时代元素,缺乏竞争力。三是非遗项目跨要素、跨行业融合壁垒有待打通。南通非遗生产性项目借助于互联网、科技、创意、金融等要素实现突破的机制尚未打通,文化与生产性保护、文化与农业、文化与制造业等多种业态融合虽有显现但尚不深入。四是政府、行业协会对非遗生产性保护的统筹协调作用有待加强。由于缺乏强有力的统筹协调,南通非遗生产性保护发展模式、产品质量体系和标准工艺仍有不足,一些生产性项目始终处于单打独斗状态。

为此建议:

一要以完善文化体制改革为核心,构建非遗生产性保护新模式。充分发挥政府的统揽协调作用,统筹协调行业协会、生产性企业及传承人共同制定行业标准、规范约束市场行为,尤其是在非遗传承项目的生产性保护筛选、准入退出机制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加大知识产权保护,保护原创者权益,培育新兴业态,打造新增长极,推进南通非遗生产性项目生产性保护健康发展。探索实施非遗传承人晋升和退出机制,进一步明确非遗传承人的权利和义务。建立健全文化产品标准生产体系和质量监控体系,确保非遗生产性项目品牌影响力的持续提升和市场竞争力的不断增强。

二要以创新创造领先为驱动,拓展非遗生产性保护新空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精确把握具有代表性的、能够广泛传播的南通非遗文化标签,融入产品设计。比如可将蓝印花布色彩及纹案标签衍生运用到茶具瓷器、旅游纪念品、服装服饰、装饰设计等生活场景,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升捕捉市场机会能力,拓展应用场景,可将非遗生产性项目分为满足市民需求的生活类产品、满足游客需求的文创类产品、满足高端需求的收藏类珍品等不同层级,实现分级式开发。

三要以品牌形象提升为关键,提升非遗生产性项目档次。特点突出、完整而鲜明的品牌形象是非遗产品走向全国的必备条件。非遗传承人要尽可能形成个人鲜明风格与独创精神,透过细腻的工艺打造独特的产品,增强品牌的识别,最大程度发挥品牌附加值效益。应尽快建立完善非遗人才培养机制,与地方高校联合,通过开设非遗相关课程,发现和培育更多青年艺术人才。积极构建“非遗+互联网”新形态,持续深化非遗品牌活动效应,让网络空间成为南通非遗文化展示的新舞台。

四要以文旅融合发展为抓手,激发非遗生产性项目新活力。我市目前有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148项,涉及民间文学、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美术、传统医药、民俗等10大领域,能与旅游融合的非遗项目众多。在进行“非遗+旅游”产品设计时,选择与当代群众衣、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消费关联度大的非遗项目进行重点培育,比如,吃南通八碗八宴,喝花露烧酒,游南通蓝印花布、板鹞风筝、仿真绣专题展示馆,购南通红木、剪纸、木版年画、脆饼、嵌桃麻糕,看南通僮子戏、如皋杖头木偶戏、如东杂技,听梅庵派古琴、启东评弹等,都是独具魅力的非遗旅游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