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议政建言 > 大会发言

培育高素质“新农人” 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

来源: 农业农村委 发布时间:2025-08-15 字体:[ ]

政协南通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

“深化城乡融合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专题建言献策会发言材料


培育高素质“新农人”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关于发展壮大农业经营新生力量的建议

九三学社界委员  陈  敢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谁来种地”“什么人来种地”的问题,先后提出“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化解‘谁来种地’之忧的根本举措”等重要论述。经过多年努力,一大批活跃在江海大地上的“新农人”,以全新的渠道、全新的理念、全新的方式、全新的定位,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活力。

然而,从深化城乡融合发展的视野观察,培植“新农人”还存在诸多困难和瓶颈:

一是城市劳动力流向农村难。受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制度性通道不畅、城乡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偏低等因素制约,城市劳动力流向农村不够顺畅。城市人口在农村地区落户和获得土地权益难以实现,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尚不完善,增加了城市劳动力获取土地的难度。全市农村的基础设施在近年来得到了显著提升,但在交通、医疗、教育等方面的设施和服务水平相对于城市来说,还不高。在农村地区生活仍面临诸多不便,影响生活体验和生活质量。据南通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中心2024年“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问卷调查表明,多达74.12%的调查对象认为农村没有相应的产业环境,就业创业氛围不浓,就业环境不理想;75%以上的调查对象认为完善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体系将能更加有效地吸引其返乡创业。

二是政策落地匹配难。尽管《乡村振兴促进法》《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振兴用地政策指南(2023年)>的通知》中都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明确说法,一些地方出台了返乡创业扶持政策,但在基层实际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僵化、不灵活的现象,无法将零散的、小的、边角料的建设用地进行有效合并。一些地区对于新农人的政策扶持门槛较高,个别地方政策难以落地,即使落地也不精不细。农村“386199”部队,难以为新农人提供人力资源保障。此外,还面临着资金、市场、自然灾害等问题。

三是风险意识不强创业难。据统计,南通市80后“新农人”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仅占20%左右。许多年轻人,在政策导向和宣传加持下,认为农村这片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是事业的富矿。但,当真正入行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矛盾接踵而来。从事种养,不仅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而且要面对各类风险。辛勤耕种能不能丰收,丰收后能不能卖个好价钱,这些都不确定。表现最多的还有“水土不服”,部分“新农人”缺乏系统的农业知识和管理经验,在进入市场时可能会遭遇品牌建设不足、市场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使得他们难以与成熟的农业企业竞争,导致在实际操作中遇到困难。

乡村振兴迫切需要具备新商业理念、富有创新精神的“新农人”。老龄化、空心化的农村,需要“新农人”的长远眼光和开阔思路。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构建城乡流动机制。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城乡生产要素双向流动。政府不仅要鼓励农村劳动者继续向城镇非农就业转移,更要鼓励招引城市的人才、资本和技术来到农村,共同建设现代化大农业。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打破二元格局,积极构建城乡劳动力自由流动机制。一是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对有志于返乡创业的农村青年、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等给予税收优惠、创业补贴、融资支持等优惠政策,降低创业门槛和风险。二是建立健全城乡人才交流平台,定期举办招聘会、创业论坛、项目对接会等活动,为城乡人才提供信息交流、项目合作的机会,促进人才资源的高效流动和合理配置。三是加强农村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提供一站式创业服务,包括创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等,帮助创业者解决初期遇到的各种难题,提高其创业成功率。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和精度。聚焦“新农人”培育主体,从项目扶持、金融支持、指导服务等方面探索建立联动扶持和服务机制,推动“新农人”数量、质量稳步提升。强化顶层设计,整合农业农村、人社、财政、科技等部门的资源和力量,注重精准培育,分类施策,联合出台符合农业农村发展实际的“新农人”成长扶持政策,对“新农人”发展乡村产业过程中的基础建设、配套设施需求,优先给予项目倾斜。在加大金融支持上发力。加大对“新农人”创新创业信贷、融资担保和税收支持力度,推出创贷产品,助力“新农人”降低创业成本。同时,通过政府引导资金和风险补偿,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到“新农人”创业项目中。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解决土地零碎化问题,加强对“新农人”的用地保障。对于已取得土地经营权、具有较强行业引领作用的“新农人”,要适当延长土地承租期。在用足用好既有政策上发力。用地一直是制约乡村振兴的瓶颈,目前政策已经有了,不需要创设什么新政策,用足用好就是最好的政策。注重青年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创造良好条件,让乡村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三、帮助“新农人”少走弯路。尽量降低“新农人”的试错机率,针对返乡入乡青年缺乏经验和技能的问题,有条件可以通过耕读的方式,形成一对一帮扶机制,配备实践经验丰富的导师和专家团队,面对面、手把手对“新农人”进行包括农业技术、电商运营、创业指导、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指导,为“新农人”创业铺平道路。发挥农业科教资源优势,选聘专家教授、农技人员与“新农人”组建“传帮带”结对发展联盟,助力“新农人”运用高新农业技术,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组建“田秀才、土专家”讲师团,到田间地头答疑解惑、传授农技绝活,赋能高素质“新农人”培育。鼓励大学生、新乡贤等反哺农业农村,充分发挥青年返乡人才知识结构较完善、干事创业热情高、想法点子多等优势,参与农业农村发展。动员组织公职人员队伍中已离开领导岗位但尚未退休、熟悉农业农村工作、对农业农村有感情的干部,挂钩服务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发挥他们的经验、人脉等方面的优势,助力“新农人”成长为“兴农人”。结合市场需求创新教育培训模式,通过专业化培训了解产业发展的前沿动态、新装备新技术的研发运用等最新发展趋势,切实提高实务操作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提升综合素质。通过观摩互访、新农人沙龙等方式,加强与同行的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增强团队整体战斗力。

四、构筑年轻人梦想舞台。“新农人”的特质,使得其对乡村硬件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要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体系、高标准农田、物流冷链、数字乡村基座、公共休闲空间等。这些设施的完善,可以为“新农人”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发展条件,更是在为乡村经济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加强农村通信和信息技术建设,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和数字化能力,建设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和农村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信息互联互通,便于农民获取市场信息和技术指导。加强农田水利、农村道路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新农人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村的发展活力和吸引力。

五、健全组织保障机制。注重将品行良好、公道正派、热心公益,具备一定组织管理能力,工作认真负责,扎根当地工作并愿意带头发展地方经济的“新农人”吸纳至基层组织。对青年返乡创业进行全程跟踪,给予关心关怀,提供培训指导,进行政策支持,缓解其初期创业压力。在政策层面,将“新农人”队伍建设纳入人才发展总体规划和高层次人才培育工程,支持“新农人”列入国家级、省级、市级人才项目选拔范围。建立健全“新农人”的评价、管理、监督机制,保证“新农人”队伍健康发展。

(发言人系南通市政协副秘书长,九三学社南通市委副主委,南通市农业农村局局长、乡村振兴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