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议政建言 > 大会发言

向海发力 培优产业 努力实现项目攻坚全链条突破

来源: 环资城建委 发布时间:2025-07-29 字体:[ ]

政协南通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

“加快海洋强市建设,做大做强海洋经济”专题建言献策会发言材料


向海发力  培优产业  努力实现项目攻坚全链条突破

民建界  郁  东


海洋强省建设,南通责无旁贷。近年来,全市强化海洋领域“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鲜明导向,重点布局洋口港、海门港、通州湾、吕四港等四个省级开发园区,因地制宜发展临港产业,项目集聚效应加速释放。全市新签约的重大项目中,一半以上落户沿海重点板块,近三年,沿海累计落户10亿元以上项目超百个、总投资近3700亿元,其中百亿级项目9个、总投资约1790亿元,产业高地加速隆起。尽管南通拥有良好的海洋产业基础、不断攀升的产值占比和备受关注的发展前景,但距离以海强链,加快构建更高质量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要求还有差距,对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推动海洋产业协同发展,培大育强三大地标性产业,加快建设“海洋装备之都”,力争2030年海洋生产总值占GDP比重提升至30%以上、涉海产业规模突破1.6万亿元目标还有不少的短板弱项,主要表现在:

(一)海洋产业总体发展大而不强。一方面,相较于国内其他海洋强市,无论是城市能级还是海洋经济体量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海洋产业的总量比重较低。比如,2023年,青岛市地区生产总值仅高出南通约3900亿元,而海洋生产总值却是南通的2倍,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比南通高11.6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存在初级要素供给过剩、高级要素供给相对短缺的问题。长期以来重视要素供给规模而非质量,重点发展传统海洋产业而非新兴产业,海洋科技短板较明显,缺乏技术创新能力和科研机构的支持,数字化、高级化海洋基础设施不多。

(二)产业链条不完整附加值较低。一方面,全市海洋产业发展还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仍以对海洋资源的低层次开发利用和初级产品生产为主,我市现有的2个国家级中心渔港,主营业务停留在传统渔业上,精深加工、渔获贸易、冷链物流、休闲观光等功能还不够完善。另一方面,配套产业链较为单一,链条不全,比如,我市船舶海工企业船舶配套率总体在65%左右、海工配套率总体在20-25%左右,多是材料类或次要辅助设备,核心设备依赖国外进口,国产配套设备尤其是首制产品难以进入合格供应商目录。

(三)产业结构缺乏多元化高端化。一方面,产业同质化严重。南通与连云港、盐城同质化竞争现象较为严重,产业结构大同小异,相似指数分别是0.9899、0.9833。全市沿海板块之间或多或少也存在类似问题,没能实现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另一方面,海洋产业企业数量较少、层次不高。南通海洋产业“四上”企业969家,占比全市“四上”企业5.7%;海洋船舶方面,企业主要集中在制造和总装环节,高端设计、贸易出口、运维服务等高附加值环节的企业较少;海工装备方面,企业主要集中于平台总装,上游的装备设计、原材料制造,中游的配套零部件及子系统制造等高技术环节涉及较少;海洋新能源方面,柔性高压直流输电、风电场群智能运维等核心技术存在短板,发电机、轴承、轮毂等关键零部件及玻璃纤维、结构胶等先进材料还受制于人。

海洋项目是蓝色经济发展的生命线,是推动海洋产业提质升级的强力支撑,要紧紧抓牢重大项目“牛鼻子”,重点部署推进海洋项目建设,切实做好海洋发展这道必答题。为此,建议:

(一)加快海洋项目建设。针对重大项目求突破。聚焦招商引资、在手在建的涉海项目,特别是总投资5亿元及3000万美元以上的涉海重大项目,围绕项目实现“招引落地、开工建设、达产达效”全链条突破,推进项目早开工、快投入、快转化,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健全海洋产业项目库。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3+2+2+X”产业体系,创建海洋产业项目、涉海重大项目“两个项目库”,对在库的年度重点实施项目目标化、清单化、节点化、责任化推进。建立考核观摩机制。在每季度全市产业项目观摩大会中突出海洋产业项目观摩和点评,将涉海重大项目建设纳入全市高质量考核和产业项目建设“龙虎榜”综合考评办法,引导激发板块、园区招引海洋产业项目主观能动性。积极承办全省海洋强省建设现场观摩会、推进会。

(二)强化海洋项目招引。围绕地标性海洋产业。船舶海工聚焦高技术船舶、海工装备等产业链,积极对接中远、招商等央企国企,招引落地一批核心配套、新型海装强企。新能源以绿色低碳发展为导向,聚焦装备制造、系统集成、产品应用等产业链,引入更多关键企业、前沿项目。围绕海洋服务业。出台促进航运业发展扶持政策,打造航运主题楼宇集聚区,引导航运金融、保险企业、海事法律服务组织、航运功能性机构及航运、贸易、船代货代等企业落户。围绕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积极对接上海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一批在海洋生物医药领域具有较高科研实力的高校,借助高校人才为我市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孵化一批创新型企业。

(三)聚合重点领域资源。用好科技手段。研究制定《南通市海洋产业科技招商行动方案》,绘制海洋产业科技招商资源图谱。通过海洋创新平台建设、涉海科技人才引育,转化海洋科技成果,招引海洋科创项目和涉海科技领军型人才项目,将平台资源、人才智慧转化为海洋新质生产力。发挥资本力量。主动对接用好省海洋产业基金 SPV 平行基金,引导省市级及各板块产业引导基金关注海洋产业、投资涉海项目,充分挖掘各层级基金已投项目库中的海洋经济项目,定期举办海洋项目投资专题路演活动,做好“招投联动”工作。强化外资招商。在德国、新加坡、挪威举办专题招商活动,邀请涉海领域的知名跨国企业、外资机构来通考察交流。聚焦海洋产业链空白和企业关键技术需求,高频次赴北京、上海、深圳等重点城市“敲门”拜访知名跨国公司、科技独角兽、隐型冠军企业。与顶尖咨询公司、外资商协会、知名基金平台以及其他专业机构广泛开展招商合作,对接更多高端资源和优质项目。

(四)优化项目招引机制。健全组织领导。建立海洋招商统筹协调机制,市海洋办会同商务局扎口抓总,各部门单位协调配合,各板块联合推进,对海洋产业招商工作“一月一调度、一月一通报”,突出板块和园区主阵地主力军的作用,市县联动、条块结合协同推进,构建全市一盘棋大招商格局。强化统筹推进。在《2025年全市产业项目建设“龙虎榜”综合考评办法》中增加海洋经济考核内容,在原有招商引资、工业项目、科创项目、服务业项目的基础上,叠加海洋属性的给予系数或加分奖励,具体办法由市海洋发展局会商相关部门研究制定。建强招商队伍。明确市县联动的海洋招商专门队伍,由海洋发展局和商务局统筹联络调度、管理服务。聚焦产业赋能,综合考虑招商有资源、产业有研究、行业有影响力,面向社会各界选聘海洋专家学者、企业家担任授课讲师,建立“蓝色智库”,常态化组织海洋招商队伍培训,提升招商实战能力。

(发言人系公证天业会计师事务所南通分所所长,会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