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议政建言 > 大会发言

建强基层工作力量 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来源: 社法民宗委 发布时间:2023-08-30 字体:[ ]

政协南通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

“强化基层社会治理,提升治理能力水平”专题建言献策会发言材料


建强基层工作力量  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总工会界  葛志娟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关乎人民群众最直接的幸福感和安全感。一直以来,我市深入贯彻大抓基层要求,积极探索“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模式,充分发挥专兼职网格员、社工、志愿者等有生力量的积极作用,全面推进“精网微格”工程,将社会治理触角延伸到基层末梢,有力维护了社会大局的和谐稳定。

新时代新征程上,社会结构深刻变化、社会矛盾日趋复杂、治理难度不断加大。党的二十大提出,要“拓宽基层各类群体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渠道”“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这为我们推动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实现基层有序治理,人的因素不可或缺。建设一支素质高、服务优、结构稳的基层工作队伍,显得尤为迫切。

一、当前基层工作力量存在问题

经对崇川区幸福街道幸福花苑社区、启东市汇龙镇五四村等12个村(社区)走访调研,村(社区)普遍反映现有核定“两委”成员数量偏少,不能满足基层治理的现实要求。当前基层存在人员入编较难、工资收入偏低、队伍发展不稳、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为基层社会治理效能提升带来了一定阻碍。

一是对象培优缺基础,整体素质不匹配。村(社区)工作人员来源多样、数量庞大,大多数能够熟悉岗位职责,解决群众反映问题,但也存在素质参差不齐,队伍流动较大的现象。有的熟悉情况,但年龄偏大,不能很好地掌握操作流程,工作方法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有的能熟练操作网格管理综合信息平台,但只把社区工作作为考公考编的过渡性“跳板”,下到基层接触群众不多,对情况不够熟悉;有的职业素质不高,存在“官本位”思想,缺乏服务意识,办事能力不强。

二是身兼数职缺创新,主业发展不明晰。随着新型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基层承担职能增多,基层管理难度加大,对基层工作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首先,履行职责偏多。综合治理、劳动保障、民政优抚、城市管理等职能部门工作陆续进入网格,工作量日益增加,导致大部分精力用于完成上级下达任务,信息收集、服务群众等本职工作时间难以充分保障。其次,工作权限较小。由于工作内容较多,涉及范围较宽,但又没有行政执法权,对日常工作中一些流程不合理和不明确的问题,只能搜集并上报,多数时候无法及时回应群众需求。再次,考核检查过多。相较以往,对基层社区的各类考核、评比、检查虽然减少,但仍有交叉重复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效率。

三是引领发展缺动能,待遇保障不到位。有的基层人员个人致富能力较强,但带动致富、共同致富效果不佳,组织发动能力较弱,引领发展的后劲不足。此外,相关待遇保障机制还不完善,实际工作付出与绩效收入不成比例,尚有工资拖欠、“五险一金”缴纳不及时等问题。

二、加强和改进基层工作力量的对策建议

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必须发挥党组织牵头抓总、协调各方的引领作用,构建形成以村(社区)干部为纽带、网格员为骨干、社会工作者为基础、志愿者为补充的基层工作力量,实现在来源、培养、考评、保障等方面的有机统一,从而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优势,把组织活力转化为社会治理活力。

一是标杆示范带动,夯实基础力量。突出能人带动。引导在外致富能手回家乡、党员干部回住地,探索便捷任职机制,搭建才能展示舞台。引导新业态劳动者担任“流动网格员”,在隐患排查、疫情防控、环境整治等工作中发挥“啄木鸟”作用,助力基层精准治理。突出人才培育。年轻人更具备创造力,也是当下互联网时代的弄潮儿。深入挖掘年轻退役军人、大中专毕业生、网红新农人等潜力型服务人才,壮大基层治理队伍力量。突出待遇保障。按照“以岗定薪、以绩定奖、按劳取酬”原则,建立健全与地方人均收入相匹配的合理薪酬标准同步增长机制。加强与组织人事、机构编制部门沟通协调,地方财政适当支持补助。

二是聚焦主责主业,突出基层服务。注重清单明效。厘清不同层级、部门、岗位之间职责,建立健全责任清单,采取定期统计、实时调研等方法,动态跟踪清单效果,防止工作任务过重、主责主业不明、治理效能不佳现象发生。注重评价问效。根据工作业绩、日常表现和群众满意度评价等方面,建立有效奖惩机制,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整合督导检查事项,把基层人员从接受检查、参加会议中解脱出来,把更多时间精力用到基层治理和服务群众中去。注重数字增效。建立公安、民政等大数据平台对接机制,把辖区内的人、房、事、物、组织等纳入平台系统,实现基础信息网上录入、办事服务网上管理、工作过程网上监督、责任目标网上考评的一体化治理服务,减轻基层工作压力。

三是全链培塑能力,提升治理水平。培育更“高”素养人才。借助高校资源,发挥互联网优势,倡导在线学习,对在岗人员开展中长期培训。通过座谈研讨、案例教学、高师带徒等方式,助力提升专业素养、职业能力和发展意识。打造更“通”发展渠道。加大先进的培育选树和宣传力度,建立进入村(社区)干部队伍、进而打通遴选事业单位人员、机关公务员的发展通道,不断激发基层人员的干事源动力和职业自豪感。实现更“优”治理成效。针对基层关心热点问题、矛盾焦点等,发挥民主协商优势,集聚社会各界力量,做到有事好商量、有事多商量、有事会商量,让基层群众获得更多主动、高效、有针对性的治理服务。

(作者系南通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一级调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