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南通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
“着力繁荣江海特色文化,加快文化强市建设步伐”专题建言献策会发言材料
推进文旅惠民助力乡村振兴
特邀界 严少标
近年来,我市坚持乡村振兴文化先行,推进全域旅游布局和文旅服务下沉乡村,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业态基础初步形成。但农文旅融合发展还不充分,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滞后,熟悉乡土文化的文旅人才匮乏,文旅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的体制机制还需优化等问题,仍制约着乡村文化振兴。
一、基础:文旅入乡村,让乡愁落地生根
(一)镇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十三五期间,南通新建县级图书馆7家、县级文化馆6家,新增备案博物馆8家,“三馆一站”覆盖率207.14%,基本形成市县镇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二)乡土文化传承与弘扬已具备基础。我市基本建成四级非遗保护名录体系。全面实施省级以上开发区文物资源区域评估。话剧《张謇》等入选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濠滨夏夜”获得省首批群众文化“百千万”工程优秀文化活动品牌奖。市智慧旅游平台入选省智慧文旅示范项目。全面建成农村应急广播系统。
(三)文旅融合发展铺就乡村振兴新路。全市拥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集聚类)2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6个。建成南通植物园、开沙岛、恒大威尼斯等一批新景区,国家4A级以上景区11家;海门常乐颐生村、通州五接开沙村、如皋城北平园池村、如东栟茶三园村等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二、短板:创新驱动弱,发展后劲显不足
(一)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不高。基层文化管理人员配备不足,基层文化场馆利用率不高。部分地区对文化事业资金投入不足,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设施陈旧,少部分基层图书分馆没有阵地,图书更新不及时。
(二)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缺乏。基层文化队伍普遍存在干部配备不齐、队伍老化等问题。部分工作人员既无专长、又无特长,不能满足基层文化服务需求。
(三)农文旅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欠缺。农文旅深度融合不够,特色文化不突出,缺少创新,以文彰旅,文旅惠农成色不足;重大农文旅项目产业招商、落户推进速度不快。乡村旅游项目审批流程不清晰,高品质民宿项目匮乏。
三、前景:农文旅新融合,让乡村未来可期
(一)持续发挥公共文化阵地的功能作用。一是造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阵地。打造农村十里文化圈,持续推进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建设,因地制宜建设乡村戏台、文化村史馆等功能空间,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协调融合发展,引领乡风文明,推进移风易俗,谱写新时代“田园牧歌”。二是推动多元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健全乡村公共文化供给体系,畅通文旅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建立以演促建、评演结合的乡村演出运营机制。加强对村居文化工作者的培训和乡村文艺团队的建设。三是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模式。拓宽“文广旅电视云平台”“智慧文旅平台”覆盖面,创新“数字+”“网络+”“智慧+”公共文化服务,通过公共文化云等平台实现“政府端菜”与“群众点菜”,让数字文化服务延伸至乡村每一个角落。
(二)努力构建乡村振兴主导的旅游体系。一是因地制宜突出乡村旅游特色。立足乡村振兴战略,打造农文旅融合风光带;整合高效农业项目,建设集农耕文化展示、田园采摘、乡间民宿等于一体的农文旅品牌。二是有序推进乡村文旅产业繁荣。围绕“文旅+农业”,开展乡村文化体验旅游,深度开发文化旅游商品,培育新消费热点。创新“文旅+直播”等新型商业模式,提升乡村文旅产业发展效益。三是完善乡村旅游配套设施。按标准化要求,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提升乡村旅游品质。探索文旅消费体验新模式,推动文创商店、文化娱乐场所等多业态消费集聚发展。
(三)积极拓展智慧文旅服务的全新平台。一是优化智慧文旅大数据平台。优化智慧文旅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构建文旅政务数据服务总枢纽,实现市、区、镇、村居四级平台数据贯通,推动文旅资源信息“数字化”、行业监管“智慧化”、线上服务“一键化”。二是强化智慧文旅平台服务功能。加快和提升文旅综合服务系统建设,支持开发沉浸式体验项目,打造云演艺场景。优化电商发展环境,加强对旅游网站的规范和引导,打造云商务场景。三是推进乡村旅游智能化建设。推动乡村文旅公共空间高速通信网络(WIFI/5G)无盲区全覆盖。开发“云游南通”小程序,打造网络直播等一批云旅游场景。推广移动互联网新兴支付方式,完善游客移动支付解决方案。
(四)全面优化乡村文化振兴的保障措施。一是强化人才保障,破解人力资源短缺瓶颈。多措并举,强化人才培养。通过举办农村文化艺术骨干培训班,打造一批精通文化专业人才队伍;鼓励优秀文艺人才充实到基层,缓解农村专业人才不够的现状。二是健全体制机制,推动人才流动良性循环。畅通文化人才引进和流通机制,形成人才流动的良性循环。积极借助特殊人才引进和灵活用工模式,健全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培养、激励和评价机制,培养一批实干型人才。三是加强组织保障,筑牢公共服务惠民意识。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组织领导,扎实推进文化惠民等实事项目的落地。建立以公众参与为基础、群众需求为导向的绩效考核和反馈机制。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切实加大投入,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发言人系通州区政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