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议政建言 > 大会发言

多措并举 多方协力 着力破解就业供求错位难题

来源: 港澳台侨和外事委 发布时间:2025-08-15 字体:[ ]

政协南通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

“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升民生保障水平”专题建言献策会发言材料


多措并举  多方协力  着力破解就业供求错位难题

教育界  包耀东


江苏是技工教育大省,全省共有技工院校119所,在校生28.2万人;南通有各类技校9所,在校生2.7万人,占9.57%。全省普通高校168所,在校生221.91万人;南通普通高校9所,在校生14.62万人,占全省6.3%。南通技校人数在省内的占比高于普通高校在校生3.27个百分点。据走访调查,2024年通富微电、中远川崎、万德科技、大生集团4家崇川区工业企业需招聘员工2820人,截至12月,已招聘2203人,缺口617人,工业企业普遍反映用人难,特别是一线技能人才用工难,流失率较高。此外,南通家政、养老护理等服务企业,也存在季节性用工困难。

南通企业“招工难、用人难”的原因有以下三点:

一、工资水平缺乏竞争力

制造业产业利润不高,相关的薪资待遇不足以吸引年轻人,工资水平普遍低于上海、苏州等长三角城市,且企业普遍存在加班现象,加班工资却相对较低,求职者的期望薪资往往高于企业所能提供的工资,致使部分劳动者选择到其他地区就业。

二、工作环境引发流入不足

目前南通人才需求量较大的是一线员工,与庞大的四类学校学生的就业市场不甚匹配,用工成本高、员工年龄大,是行业面临的普遍问题。制造业生产一线较为艰苦,通常伴随着噪声、重复性高的工作流程以及较高的工作强度,并且普遍采用“上六休一”的轮班制度。新一代求职者不仅追求收入水平,更加重视职业发展前景和工作环境的舒适度。万德科技、大生纱厂等一些电子、纺织和服装行业等企业,虽然招聘不少操作工,但员工留存率不到50%。

三、毕业生留通就业比例不高

南通作为“教育之乡”,南通籍高校毕业生通常选择赴苏锡宁、北上广深等地,南通除了中天科技、中远川崎、产业控股等少数知名度较高的企业外,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还不够强。据崇川区多家制造企业反映,他们公司多次参加本地招聘,较少看到本地高校、技工学校的学生来参加招聘活动,即使上门推介,但效果甚微。

以南通主城区为例,在崇技校、中专、高职、本科学校每年新增毕业生约3.6万人,可以为市区服务业、制造业提供丰沛的新增劳动力,但真正留在南通的学生比例不高,大量的学生流向苏锡常沪宁等周边城市,造成人力资源的损失,而原本为企业培训一线操作人员的技校学生升学比例高、就业比例不高,造成新的供需失衡。据调研,2024年,南通经贸技工学校机械类的毕业生仅27人,计算机电商类32人,学校毕业生2828人,升学人数2589人,实际就业人数225人,仅为9.16%。

四、技能型人才缺口拖累产业转型步伐

随着先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尤其是智能化和数字化的推进,工业企业对员工的技术要求日益提高。南通“智改数转网联”规上制造企业覆盖率提升至88%,而现有的劳动力由于技术落后或年龄因素,不再适应岗位需求。同时,企业急需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工人供不应求,这种供需矛盾的不断加剧,引发新一轮的“招工难”。

为此建议:

一、积极作为,提升教育服务经济工作的主动性

构建产业与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主动协调好教育、发改、财政、人社等部门,优化配套政策,形成部门协调、校地协同、行业企业参与的政策红利。优化院校专业布局,动态调整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超前布局深海开发、前沿新材料、下一代信息通信、未来生物、类脑智能、氢能与储能、生物医药和医疗装备等具有先导性的未来产业专业,形成“学科跟着产业走、专业围着需求转”的良好局面。聚集南通智能制造、低空经济、银发经济等新兴热点产业技能人才需求,依托高校资源和相关行业标杆企业,因地制宜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定岗式和项目制培训,探索相关新兴产业人才培养模式,从培训、考试、取证全链条提供一条龙服务。

二、优化薪酬,提升职工工资竞争力

提升工龄比重,构建公平激励的企业薪酬体系。鼓励企业合理确定职工在本企业连续工龄工资的比重,通过设定适当的工龄工资比重,激励员工长期为企业服务,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忠诚度。持续多点发力,构建技能人才薪酬激励新机制,可以参照上海经验,制定《南通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发布南通企业技能人才市场工资价位,不断优化职工工资结构,鼓励企业根据员工的工作表现和贡献,设立奖金、提成等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真正实现“待遇留人、环境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

三、优化保障体系建设,解决一线技能员工后顾之忧

优化用人服务长效机制。如对外地招引较多的外来务工人员、留通毕业生,可采用统一补贴、统一服务的措施,有效解决外来留通人员在求职、通勤等方面的问题,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改善外来劳动者的生活和工作条件。比如,浙江台州推出538套青年人才公寓,只要在当地工作并缴纳社保的无房青年均可享受,受到年轻人广泛欢迎。目前南通人才公寓要求大专以上方可享受,一线技能人才往往不能享受,只能企业自身解决,但企业所在地周围缺乏充足的青年公寓,一线操作工人和留通工作学生的住宿没能有效解决。建议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在亟需一线技能人才集聚的企业周围,多模式弹性构建相应的青年人才公寓,体现海纳百川的“南通广度”,消除青年人才的漂泊感,实现青年和南通的双向奔赴。

(发言人系南通理工学院企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商学院副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