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南通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
“深化城乡融合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专题建言献策会发言材料
关于深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着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建议
九三学社界委员 姚向华
近年来,南通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国家、省关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部署要求,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龙头工程来抓,取得明显实效。截至2023年末,南通市全市建成高标准农田500余万亩,为全市粮食总产超额完成省下达任务、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作出了积极贡献。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需要改进提高。
一是行政村之间建设进度不平衡,差距大。通过调研,大部分行政村至少已经开展过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或2019年前由其他部门开展实施的涉农项目(如农业综合开发、土地综合整治、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等),再辅以交通部门、水利部门在农村道路、河道及控制性建筑物工程的投资建设,骨干道路通畅、灌排体系基本配套齐全、农业生产条件较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主要聚焦在土地平整、坑塘填埋、明渠灌溉提升为管道灌溉、田间生产路配套及硬质排水沟配套等。
但仍有少数行政村近年来一直未系统开展过涉农项目建设,泵站存在机组老化、运行效率低、耗电多;斗渠仍为多年前实施预制薄板渠道、脱落损毁较多,农渠仍为土质渠道为主,水资源浪费严重;灌溉配套建筑物少,建设标准低;机耕路仍为土路或砂石路为主;以小农户种植为主,地块零散分布,种植效率低;由于历史原因或周边重点工程建设取土影响,区域内存在大量坑塘,浪费大量土地资源;排水沟为土沟,岸坡坍塌严重,杂草丛生,排水排涝能力低下。
二是投资标准偏低。2024年,省财政厅和省农业农村厅联合发文,明确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新建项目不少于3000元/亩,改造提升项目不少于2350元/亩。在省级标准的基础上,南通地区又利用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增耕地产生的效益,投资标准达到4000元/亩(新建)、3000元/亩(改造提升)。
尽管南通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水平高于苏中、苏北地区,但与周边的安徽、浙江地区4000-5000元/亩,上海、苏南地区10000元/亩的投资标准相比,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投资标准还是偏低。
三是多头治理突出。调研还发现,在农业农村部门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同时,其他相关部门同期也在开展涉农相关工程建设,如自然资源部门开展实施全域土地整治项目或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交通运输部门正在实施四好农村路建设或乡村道路建设项目,水利(务)部门正在开展灌区续建配套、农村河道综合治理或拆坝建桥(涵)项目等;部分财力较好的乡镇也在自行投资开展相关的涉农建设项目。
为此,建议:
一、统筹推进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建议农业农村部门牵头,以行政村为单位,委托专业机构系统开展市、县、镇、村各级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的普查和评价工作。在梳理高标准农田建设限制条件的前提下,系统排查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相关建筑物的运行情况、配套情况、完好(损毁)情况,结合各个乡镇村自然禀赋、种植结构、土地流转、农民种植意愿等情况,对各个行政村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平开展科学评价工作。对于评价得分较低、基础条件确实薄弱的行政村,在未来涉农项目,尤其是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安排上予以重点倾斜,尽可能在短时间内弥补不同行政区之间的差距,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二、统筹资金,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标准。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以及省市委的相关文件均对高标准农田的建设管护提出了要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高、投资标准低的矛盾依然突出。同时,南通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地区特色明显,建设内容也相对较多,投资也相对较大。为了适应未来规模化、集约化种植的需求以及节约水资源、提高输水效率,南通地区普遍采用造价较高的管道输水技术。考虑到我市主要以砂土为主,水土流失严重,土质排水沟敞口较大的实际,部分地区尝试开展土质排水沟的衬砌工作,也需要占用部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投资。建议提升新增耕地效益反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比例,进一步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标准,把利国利民的好事做好、做细、做实。在建设的同时,还应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后期管护资金来源进行明确,解决后期管护乏力的问题。
三、统筹建设,形成合力集中推进乡村振兴。农业农村、自然资源、交通运输、水利(务)等部门及各乡镇(街道)均会在各自管辖范围内开展相关的涉农建设工程,建议明确牵头主体单位,系统梳理各个行政村未来3年-5年内需要或可能实施的各项涉农工作,结合各个行政村的实际情况,系统性、统筹性开展各部门的涉农工程,避免重复投资建设,各司其职,共同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同时,建议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有效对接,讲土地流转与项目建设一同推进,实现土地的高效集约利用。
(发言人系市九三学社南通市委会工程建设支社副主委、华设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南通分公司常务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