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南通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
“赓续江海文脉,大力发展人文经济”专题建言献策会发言材料
深入挖掘张謇人文精神 打造文化与经济融合的人文经济IP
教育界 吴玉红
近年来,南通以张謇精神为核心,致力于打造城市人文经济名片,取得积极成效。然而,当前张謇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传播仍面临一些问题:一是文化挖掘不够深入。对张謇精神的现代化解读不够全面,缺乏深度挖掘。二是文化与经济融合不够紧密。文化资源的产业化水平较低。三是缺乏IP化运作。张謇精神未能形成具有广泛吸引力的标识性符号与衍生产品,缺乏统一的IP形象设计和市场化运营,品牌影响力亟待提升。
在当前“文化+经济”的发展背景下,深入挖掘张謇的人文精神及其时代价值,以其为核心打造一个融合文化内涵和经济价值的人文经济IP,将有助于南通提升文化影响力并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此建议:
一、建设“张謇人文经济文化园”,深化文化挖掘
依托张謇故居、大生纱厂旧址等资源,打造一个集历史展示、文化体验、文化创意开发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园区,开发高附加值的文创产品。一是文化展示。通过现代化视角深度解读张謇精神,将其实业救国思想与当代经济发展、企业社会责任等理念相结合,推出系列学术研究、出版物及运用数字技术还原张謇时期南通实业与教育实践的纪录片,展示张謇不断开拓创新的一生,展示张謇一生的奋斗史,弘扬张謇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和铁杵磨针的坚强毅力,丰富文化内涵。二是文化体验。在沈寿的女工传习所体验苏绣技艺、在1895中体验纺纱、在蓝印花布馆中体验扎染技艺,营造出一个全方位的沉浸式环境。通过沉浸式体验,更好进行品牌宣传。三是文创开发。设计与张謇精神相关的文创产品,如“大生”品牌高端纺织品、“沈绣”品牌高端绣品、教育主题文具以及以张謇名言为灵感的文化礼品、中高考考前的祝福等文创礼品。
二、推动“教育+文化”融合发展,打造示范项目
依托张謇“教育兴邦”的理念,开展国内外教育交流项目。一是华文教育推广。以张謇精神为主题,开设在线课程,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华人社区,讲述张謇的教育故事和南通的文化特色,让更多的海外人士了解南通,吸引他们来南通投资。二是建立研学基地。整合大生纱厂旧址、张謇故居、博物苑等历史文化资源,建立研学基地。全域推动形成“1+N”宣传、教育、培训、研究矩阵,引导各年龄段学生、社会人士学习张謇精神。进一步完善张謇青少年活动中心,以张謇精神为主题,丰富研学课程,设计中小学生沉浸式体验课程,包括参观大生纱厂旧址、体验南通纺织文化等,吸引南通及周边地区的中小学生来基地研学,开展社会实践,寓教于游。进一步宣传张謇企业家学院,以张謇精神为主题,丰富课程设计,设计出企业家和社会人士的研学课程,更全面地了解张謇的企业家精神,从张謇精神中汲取丰富营养,厚植家国情怀,激发奋进力量。
三、统一IP形象与市场化运作,实现文化与经济双赢
设计具有辨识度的张謇人文经济IP形象,构建覆盖线上线下的传播渠道,借助新媒体营销扩大影响力。同时,引入社会资本和专业团队,推动文化资源市场化运营,提升张謇文化的经济价值。一是助推实业升级。结合张謇实业精神,推动南通传统纺织业向高端智能制造转型,以“张謇精神”赋能现代产业,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二是发展文化旅游。将张謇精神融入南通旅游业,设计以“张謇之路”为主题的旅游线路,吸引国内外游客感受南通的文化魅力和历史风采。三是带动地方经济。以张謇文化为基础,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服务项目,形成以文化为核心的经济增长点,增强南通的经济韧性和活力。
四、举办“张謇精神论坛”,提升品牌影响力
以张謇精神为主线,邀请国内外学者和华人社群代表,围绕实业与教育的历史经验和现代价值展开交流,提升南通文化品牌的国内、国际影响力。
通过深入挖掘和系统化运营,打造富有文化内涵和经济价值的人文经济IP,不仅可以助力南通的文化品牌建设,还能焕发张謇人文精神新活力,更能助力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打造独具特色的南通文化名片。
(发言人系民盟南通市委会一初中支部主委、南通市一初中督导室副主任)